go back
 
  第一个诗人
 
子午说他十分陶醉,几乎不想下船,想一直坐下去——一直到印度。

我们到海口港时,那朋友来接我们。他把我们带到他宿舍——一个奇怪的地方居住:海南党校。当时他在《海南经济开发报》当记者,也准备让子午在那里工作。海南岛对于我,完全是自由的极限,是“诗歌公社”和“文学共产主义的食堂”。天高皇帝远。那时候海口还是个刚脱胎于蛮荒的城市,满大街没有交通规则,自行车、汽车和行人到处乱跑。大街上经常能看见人打架。我吃住不用花钱,又是个少年,所有人都让着我。我彻底开始了写诗抒情,每天乱说话,喝酒和扯淡。那时的海南岛几乎像边境一样,图书出版也极端自由。到处可以找到各种禁书、怪书或色情书看,也可以去录像厅或电影院消遣时光。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开始一种每天自称“天才”的荒诞生活,暴饮暴食、抽烟、对莫名的事物狂笑不止。虽然我早就开始读书,但一直是自己乱读,庞杂无边。而子午则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他给我开了一份叫做“捷径”的书单。这份书单非常重要,是第一批对我影响深远的书籍,种类涉及中西小说、诗、哲学、历史和杂文等,但却非常精挑细选,使我在阅读上几乎没有走一点弯路。我按照书单上的书一一地去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世界文学和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先“洗”了一遍。记得当时阅读的西方诗人中,就有我后来一直深爱着的里尔克、兰波、博尔赫斯、艾略特、马拉美和曼捷斯塔姆。

在那之前,虽然我13岁时就自以为读过了不少类似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之类的书,便狂妄地和成人们争论人性,但我的阅读并不透彻。

当年上映了贝尔特鲁齐的《末代皇帝》,我们一起去海口一家电影院看,一起在观众席里唏嘘。可看完出来,刚走到门口,子午突然说:你先回去吧,我还要看一遍。立刻,马上!说完他转身就消失了。

他自己买票进去又看了一遍。他说:这电影需要仔细阅读。

有一天夜晚,子午还站在我们住的露台上,面对海南的天空,教会了我一个壮美雄浑的伪科学:即识别星座。我在那里第一次知道了南十字星座,白冕座和天蝎座,也第一次完整地注视雀斑一样密集的银河系。知道了中国古代星象图和“夜观乾象”的思想与西方有什么不同。子午可以说是我早年遇到的最堪称博学的人。他无所不谈,无所不熟知,包括音乐、绘画、哲学、宗教、巫术、文学、先锋戏剧、中医、书法、气候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童话……当然最多的还是诗。他每一样都可以说是“精通”,包括对于我来说太熟悉的音乐。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要学的还太多。

所谓的“第三代”这个种群,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一帮大杂烩。在海南经常能碰到一些到处乱撞的“第三代诗人”,譬如有一个叫严孑的,我记得就完全是个无赖。他找任何人都是要钱,而且若不给他他就躺在地上不走。是那种真的可以躺在地上打滚的人。人问他:为什么要给你钱?他就可以说:因为我是诗人,是崇高的,所以你们应该给我钱,养着我。此人找过我家人要钱,也找过一些作家如吴世平、费声等人要钱,甚至还找过很多官方的作家要钱,譬如梁晓声。所有人都把他没办法——脸皮太厚。我记得我在海南岛的时候,他就来我们住处找人耍赖要过钱。后来子午对我说:你要注意这次诗歌运动中的垃圾和卖垃圾的,要注意卫生。有些诗人的诗是垃圾,而人则是垃圾箱。

我认为子午说得对,甚至是预言般的对——因为我后来的确还遇到过很多很多的垃圾。

严格地说,子午也属于“第三代”。他与其他一些四川的诗人一样,有一段时间,大约几年,却先后都跑到海南岛去“疯”过。当时他们也叫“下海”。海南岛云集着很多内地去的疯子,有诗人、画家、作家、商人、老知青、农民、骗子和混混儿,其中诗人尤其多。而且大家都说话不负责,重庆话叫“飞起说”。诗人们据说还都需要钱,以便让他们能更好地侮辱钱。子午早年认识的诗人很多,所以见怪不怪。他对所谓诗人的“混乱性”和装疯卖傻极其反感。那时诗人中盛行一句话,即:“我是疯子,我有病”。认为这是一种先锋,一种表示自己精神异常、标榜个性的语言。有很多诗人以此为借口喝酒发疯、打架、互相猜忌、整、搞女人……若说这是血性,亦无不可;若说这也是天才的象征,那就是“飞起说”了;你若用常识告诉他们:没疯比疯了好,没病比有病好。他们就会反驳你说:荷尔德林、尼采、爱伦·坡、波德莱尔、狄兰·托马斯和毛泽东等等,不都是疯子,都是病人?我们怕什么?我就是要发疯。不少诗人以“大疯子”自居。所以后来有人就干脆讽刺说:诗本来是好东西,但有时候诗歌界就是黑社会,是精神病院。现在这些诗人都是活该的,是自投罗网的恶棍。让他们去死吧。

小说家费声曾说:诗人不过是使“绝望”一词有了具体的意义和指向。

谁都知道,中国现代诗自1979年起,就开始了一场“革命”,目的在于反所谓“毛文体”,寻找回失语时代的心灵。在北京著名的西单民主墙,北岛等人率先贴出了让中国人震惊的抒情传单。“今天派”的第一批诗以抽象的隐喻和怒吼,表达了文革结束后人性的苏醒。而到了1980年代,比他们稍微年轻一些的诗人也在中国各地繁衍开来。诗——作为一种说话方式,对于毛时代后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人,正如北岛后来所说的,是“被推到了一个不恰当的高度”。于是,“第三代”就出现了,并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气势。中国诗人希望以前所未有的一种语言来解释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一切。

但是这一代与过去不同。这一代是成长在文革中的一代。

“第三代”这个词语本来的意思是说:所有古代诗歌算第一代;白话文开始的二十世纪的1920-1940年代算第二代;毛泽东时代是空白。现在开始的,则属于第三代。当然还有别的一些分法,譬如说穆旦与昌耀是第一代,北岛是第二代,再之后就是第三代;再譬如说,这个词语其实是来自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关于“帝国主义寄希望于第三代,第四代人”那句话。诗与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平演变”等等。可我认为第一种分法最好,最彻底。即整个1979年之后出现的诗歌,一直到21世纪的上半叶,都属于第三代。

第三代是简体字盛行后的一代,有缺陷的一代,倒左不右的一代。说的毛泽东的话又反对毛泽东思想、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一代;是一半的人在意识形态上其实是属于后来所谓的新左翼,另一半则又属于民主主义、新右翼、自由主义、唯美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一代……

不过算了,还是不要给诗人们扣帽子了。

大家都是被耽误的一代。

我从小就和很多被称为第三代的诗人们在一起耍。子午是其中之一。我记得从海南岛回到北京后,我更加不能自己地终夜读书、写诗。我的朋友读者中最重要的就是远方的子午——我们保持着长期的通信。我的家人那时并不能理解我的行为——写诗?这岂能算是一门手艺?他们嘲笑我说:你要当诗人还是当作家?告诉你,全中国也才只有6个职业作家,诗能让你吃饱饭吗?

可是这时我已经完全着迷入魔了。子午理解我。

我觉得浑身的细胞和原子都在意象中加速度飞翔。

无数浮华的灵感、闪耀的思想、尖锐的梦、锋利的恨……犹如帝国的蝴蝶侵略着我的脑髓!诗成了我的武器和乐器。我渴望像一个铁血词语中的君主、像但丁,在幻想中率领着我全部绚丽的“新娘的军队”,挺进美丽。我顾不了肚子,只好顾脑子。诗像性欲和内分泌一样,从内部烧毁少年的平静。我可以从早一睁眼就读书、写诗,一直到深夜,不洗脸,不出门,两三天只吃一顿饭。当时的感觉极其幼稚,即:我若20岁还写不出伟大的诗篇,就死了算了。十五岁那一年的整个冬夜,我都在读着《未来主义宣言》《恶之花》《日瓦戈医生》《地狱一季》和《祈祷书》等诗篇,陶醉在西方文学激进的幻象里。我甚至还相信过江青都是一个好诗人,并把她写的“江上有奇峰”那首著名的诗,也看做是超现实主义作品。我不断地和子午通信,写了很多。那些信我们都互相保存着。因为我们在两地生活,所以对一切文字交流的东西就更珍惜了。我记得在音乐学院幽居时,好容易有了一个砖头录音机,于是24小时转着圈地放各种音乐,然后和几个诗友连夜争论诗歌,直到那机器再也转不动了。我们整夜整夜地谈着那些从书上看来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如死亡、性、愚昧、神或艺术……一个个都“狂妄”得要命。然后,我还会将感受和心得写到信中,寄给子午。

实际上,我并不懂得,这在当时看上去很表面的一种状态,其实正是传统的一部分。

当时我还未醉心于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只有间接的一些肤浅了解。我还没有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事件会被一再地重复,而中国近代没有人敢总结历史。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谎言、残暴和欺骗。在现代中国人眼中,历史就代表了专制、腐朽和没落。甚至诗人也如是说,如是想。而在八十年代经济浪潮的刺激下,全中国的人,也包括着无数的所谓艺术家和诗人,都在幻想着明天可能发生的一切:革命、运动、开放、出名、获奖、暴发、嫖娼……

那时,没有人真正关心传统的核心意义。

而子午却是第一个提醒我关注传统与历史的人。

他的性格常令人想起19世纪那位法国诗人亚默(Francis Jammes 1868-1938),恬淡、宁静而又敏感,对万物的存在和神秘充满了内在的感知。事实上子午的生活方式也和亚默很类似,如里尔克所说:“在山中有一所寂静的房子。他发出的声音像是洁净晴空里的一口钟”。他寂静而又浩然的状态,经常让我联想到亚默的一些诗句:

几天之后,要下雪了。我想起了
去年的事。我想起了我的愁思,
就在火炉旁。但你若问我:是什么事?
我却会答:没什么,请勿打扰。

亚默这一个炉火,经常和子午早年那首诗中五月的炉火,在我的意象记忆的黄昏中交相辉映。当然,子午是中国人。本质上,他最像的还是中国古代诗人,像明朝的那些充盈着心灵与学识,对强权和罪从不姑息的那种遗民式诗人,像王船山。也像魏晋时期那种隐逸的贵族。无论在什么时代,这样的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秘诀和定性,让人望尘莫及。

没有人知道子午。他远远不如另一些第三代诗人那样有名。

但是,他却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人啊。

他曾傲慢地对我说:诗人就只有三种,我将他们分为晚霞、妇女、自己的身体——第一种是晚霞,成熟而完满,几乎能包容下一切真理;第二种是温和的艺术家,纵横才情,但不能真正超越卑贱的人生;最后一种则往往只喜欢拿自己的身体出气,在写作中残暴地对待自己的灵魂,有自虐倾向,却剑走偏锋,写出惊人的作品。第一种是天才,第二种是人才,第三种是鬼才。

在子午给我的“捷径”书单里,除了西方作品,还有一系列的古书。

就在我从海南岛回北京约一年多之后,也正是1989年3月26日,我满17岁生日的那天,海子自杀了。此事在“第三代”中引起了很大的精神波动。而在子午看来,海子的自杀就在于误读了传统。子午做过教师、记者、编辑和职业作家。他还曾在重庆中医学院教授古代汉语,在那些闲暇的日子里写下过无数诗篇。我记得我们有一年坐在重庆的大街上,谈论帕斯捷尔纳克的诗句。我一直认为帕氏的诗中的比喻变幻莫测,如“街的额头漆黑”,如“我抚摸了你,犹如悲剧抚摸了剧场”等等,速度奇快,万物似乎都被比喻人性化了。而子午则对我说:其实比喻是容易的,譬如我随便就可以说“大树是天空滴下的眼泪”。但是这句话并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诗背后的东西。大海并不只是一个平面,哪怕这个平面看上去非常庞大,残暴或者辽阔。大海是有着我们连万分之一都还不了解的海底世界那个东西。诗也一样,在每一行诗句底下,是每个诗人的真实生活:读书、吃饭、过日子、结婚、工作、生儿育女和衰老……这才是诗性——同时也是人性的本质。再说,大街本来就有额头,悲剧本来就有手。那不是比喻。

他还说:其实误读是很伟大的东西,譬如好的翻译就是依靠误读,向全世界传播文学的。但正因为其伟大,所以才具有毁灭性。

子午当时说过很多的话,都让我感到惊异。

在诗人眼里,并不存在比喻——这就是诗与真实世界的统一。

1989年之前我们还经常能见面,有时我回重庆就住在他家。他带着我吃吃喝喝,淘旧书店,泡茶馆,在他的引导和诱惑下,我还第一次读到了当时久未再版的《五灯会元》等古籍,买到了对我影响深远的诸如弗雷泽的《金枝》或斯特林堡《狂人辩词》之类的好书。从他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巴西近代作家库尼亚伟大的《腹地》,那本书和黑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一起,对少年时代我的精神漫游,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终生性的影响。总之,通过对“阅读”与“误读”本质的理解,子午像一个幽灵一样,带着过去的我穿越过文字的地狱,也走进过一切语言的山林。夜晚不再孤独了。冬天不再惦记缺少炉火。每当我在一些个独自难以承受的时刻,莫名的忧愁侵袭我的骨髓时,一想起远方有这样一个朋友,我就能静穆许多。每个诗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赵蕤或维吉尔,有一个秘密的导师。我也不例外。记得小时候,我像每个中国孩子一样,特别崇拜古代志怪小说中,那些侠隐高士,异人,或住在山林中,偶然现身一次的白发长老。好像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一问这个老头就都解决了。而十五岁写诗时的我,也曾不自觉地想去寻觅一个先于我入道的导师。加缪曾将少年时启迪他写作的教会小学老师热尔曼先生,称为他文学人生的“第一个人”。如此说来,子午就是我的第一个人,而且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时代更迭,生活颠覆不断,人情物事也大多变化分离了,很多早年的知己都作了鸟兽散。但子午和我的友情依然如故。他那些为了引导我的写作,长年孜孜不倦地有时在家中,有时在路上,甚至临时路过邮局时也给我写的那无数封温暖的书信,都曾触及到我文学、良心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那些偶然碰到、不时寄来的旧书、以及每一个特殊时刻的关心,多年来一直是我深藏于内心的、最重要的情感教育和人格秘笈。

如今我虽已人到中年,扫荡生活,横穿命运,见过无数的人,也读遍了天下的书。但每次回头一看,我都觉得,只有他,才是我写作的导师。

2008.10 于北京

(一)(二)

 
  go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