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back
 
  我们把需要可视化的东西可视化
——水晶石创立人卢正刚访谈


采访:Brendan McGetrick,独立撰稿人,编辑,设计师。现居北京。
秦蕾,《Domus国际中文版》主编助理。
刘密,建筑师,联合设计(北京)工作室设计主持。
地点:2008年12月25日,水晶石总部,北京
卢正刚: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现居北京。
水晶石简介: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现已经成为亚洲数字视觉展示最大规模的企业,人员规模达到2200余人,在国内外设有10余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水晶石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三维可视化的开发和应用服务,涉及的技术领域涵盖影视特效、3D动画、多媒体、影像数据库、在线三维展示等多个专业。2002年开始,水晶石公司逐步开始国际化业务的尝试,并在香港、新加坡、迪拜、伦敦、东京等地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水晶石公司于2006年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图像设计服务供应商”。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影像制作运营项目总承包商,并承担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视频内容制作。

Brendan McGetrick(以下简称BM):我觉得水晶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司,因为中国几乎所有有名的建筑,以及其它大量建筑,都是首先通过水晶石的效果图展现给人们的,这是一种建筑师和普通人都能读懂的语言。


水晶石最初是随着中国的建筑业发展起来的,但如今已经拓展到了非常宽广的数字科技领域,您能否讲讲您的个人经历以及当初创建水晶石的情况?水晶石与当代中国发展进程是怎样的一种契合状况?

卢正刚:这是个很长的故事了。水晶石是在1995年成立的,当时我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建筑系学生,是设计院里最早接触计算机绘图的一批人——1993~1995年是国内刚开始普及AutoCAD的时候。那时候设计院里年长的人都不会数字化绘图,所以我们年轻人就自然地承担了画图、设计之外的图纸数字化的工作,从CAD绘图到一些三维效果,并且,逐渐有一些外面的项目也来找我们画,所以我们就慢慢从设计的主业被拉到了数字化绘图的圈子里了。

关于水晶石与当代中国发展进程的契合,我觉得有两个事件是很重要的。第一个是1998年国家大剧院全球招标,我记得有40多家国内外机构竞标,那是中国建筑师和西方的一次很密切的沟通与互动。当时的竞争压力很大,因为当时也是向全社会普通百姓公开征集方案和意见,竞标方案都会放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公开展览,所以所有的竞标单位都在视觉表现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们也是在这个项目上第一次尝试用动画表现建筑。我们也因为这次机会接触到很多境外的建筑师,他们也因此发现中国的建筑表现能力还是不错的。

第二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北京奥运会。我们是1999年开始参与北京申奥工作的。当时申奥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奥运会的选址工作,有三个地方候选,除了最后选定的北辰之外,还有东南的亦庄和垡头两处,从那时起,我们的客户就变成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我们要帮助他们做的事就是,展现不同地方的规划会有怎样的效果,让不同的人比较直观地理解这件事。

接下来我们就成了北京奥申委的赞助商。当时北京奥申委要说服国际奥委会的考察团,要在2000年的时候描绘出北京2008年的面貌,这只有通过数字化的影像才能做到,所以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每个考察团过来都要看我们做的动画,张艺谋后来在申奥宣传片中也剪辑了我们做的一些画面。所以北京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变化就是,真正把数字化影像提升到城市的规划、推广、宣传上。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在2001年上半年的时候,北京的申办官员告诉我们,大阪——2008年奥运会的另一个申办城市——的申办官员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提到,他们对中国的可视化技术感到很吃惊,因为我们提交的可视化影像比他们做得要好。

2006年我们正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数字图像赞助商。而在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是影像工程的总承包商,包括整个开幕式的数字化预演,鸟巢“碗口”的影像,以及所有巨幅卷轴画面的影像等。当时影像总承包商的位置也是国际招标,本来有人希望找好莱坞做,但最后还是我们大获全胜。

我们和BBC做了第一次高清的转播合作,BBC全部采用了我们的内容进行转播。

所以你说得很对,我们是和当代中国的发展一起发展起来的。

我们现在涉及的领域很多,有建筑、城市、产品、影视、体育、文化、宣传教育,还有针对儿童的卡通动漫,包括《福娃漫游记》,还有奥运期间和央视合作的《奥运ABC》。我们始终在扮演一个“沟通者”的角色,通过影像去帮助不同的人获得知识。

而在建筑这个领域内,我们也从过去只做效果图、动画延伸到更广阔的方面,包括建筑教育、古建保护,从做未来规划到做历史复原,从建筑师和开发商的沟通到建筑师和老百姓的沟通。比如我们做明代中国城市的复原工作,我们复原了北京、西安、南京、苏州,很多城市,除此之外,我们还复原了唐长安城等很多古迹;而在我们自己投资拍摄的纪录片中,我们把印度的古代佛教建筑也做了复原。

BM:我很想知道,当您最初从建筑设计转向建筑效果图的领域后,您对建筑的看法有什么转变?

卢正刚:这是个好问题。当初我做建筑的时候,我知道我喜欢建筑,但也许我不会成为一个好建筑师,因为从我当时在建筑方面的积累、我的环境,我觉得我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师;而当我开始做建筑影像的时候,我比之前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东西,不像做设计的时候,一年只能接触到一个项目;而且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建筑,我们既为建筑师也为开发商、政府工作,偶尔还为老百姓工作,所以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人对建筑的不同看法,我们的眼界会变得更开阔。这是很有益的。

BM:这的确很有意思。您前面提到水晶石作为一个“沟通者”,您怎么在不同群体间调整您自己的工作呢?

卢正刚:很简单,我们有不同的部门去对接。

BM:我的意思是,比如一张效果图,既要给建筑师看,又要给开发商看,还要给政府、甚至老百姓看的时候,你们是否有什么技巧去同时满足这些不同人群的口味,达到某种平衡?

卢正刚:很难同时满足这些不同的口味,其实哪怕是同一个建筑师,他也会根据给开发商还是给政府看而采取不同的表现策略。最难的是给开发商做效果图,因为他们往往需要一些比较俗的东西去给大众看。

BM:那您前面说的不同部门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是怎么回事?

卢正刚:我们有针对建筑师的部门,有针对开发商的部门,他们会共享数据,就好像同样的菜,不同的做法。

BM:您前面提到的另一个内容我也比较感兴趣,就是你们的工作中包含重现过去和展望未来两个方向,那在这两种工作中,你们有不同的方法吗?是否未来就表现成一种激动人心的感觉,过去则是另外一种什么感觉,我不清楚。

卢正刚:从技术上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但比如在这整本关于虚拟古迹的书里,忽然插入一张未来景象的图,是会感到有些奇怪。

其实,我们的很多效果图和真实的照片几乎看不出差别。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一张鸟巢的照片,我大叫“谁偷我们的图片了!”结果人家告诉我,那是别人实地拍的,可是真的和我们曾经做的一张效果图几乎一模一样。说明我们的模拟还是比较准的。

BM:我是在想,你们的风格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时尚的,那当你们在表现一个两千年前已经消失了的建筑时,是否会用和表现CCTV新台址或者鸟巢这类有点未来色彩的建筑相同的视觉语言?

卢正刚:其实我们在做古建复原这部分工作的时候,对真实性的要求会更苛刻,首先我们要跟历史学家、研究文献和文物的专家去反复沟通,包括和清华大学、北京图书馆一起做大量工作,另外,我们跟一些做电影的人一起做,你知道,电影需要的细节和对影像的要求要比一般效果图更高。

其实,我知道你的意思是觉得我们做的影像感觉过于华丽、修饰性强,你是想问我们是不是用同样的风格去做古代建筑。实际情况是,我们会有不同的团队去做不同的东西,有专门做古建的团队,里面甚至有考古学专业的人。另一方面,我们的有些影像可能是有一些别人不喜欢的感觉,但那是建筑师决定的。

BM:我最早看到的水晶石做的表现图就是CCTV那样的,但现在又看到了你们给四川灾区做的教农民建房的图,风格差别很大。

卢正刚:是,我们有2200多人,而我们的核心观念就是,这不是一个大车间,也不是一个军事化的团队,而是分成几十个小组,其中可能有特别大的文化差别。所以,多元化是我们的重要特征。

(一)(二)

 
  go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