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自我救赎之路——刘晓萍诗歌一瞥

发布: 2008-11-07 08:02 | 作者: 刘苇



刘晓萍是一个历经磨难的人,从小远离家乡,独自在异乡飘泊,父亲的去世,母亲家族的变迁所经历的苦难,兄长的体衰多病,让她过早地体验到生命路途上的艰难和崎岖,也成为她记忆中的牵挂。她努力想推开笼罩在她生存中的黑色。因此,在她的诗里,总有一个问号潜藏着,总想冲破宿命的牢笼向外窥探一下,总有一种心有不甘的渴望与挣扎。这种根植于生存的压抑和苦涩,让她的诗蕴含着一股能量,像是涌动在生命内部急欲向外喷涌的河流。

《夜的如花的伤口》

我所乘坐的列车驶入海底隧道。
白昼,我远离陆地。海水
在四周围成的长廊,
像一副巨型眼罩。通过折射
我看见一个或无数个人隆重而困窘的一生。

这流水中的漫长寂寞!
我开始呼喊。
我的父母,出身地,
还有那些升起又沉下去的落日。
回声被穿行时碰撞的力量所击伤。
我在我的道路上
不能停步,思索。

我的白昼在黑夜里荒芜。
那些抵达又迷失的投影,
仿佛,
我幻觉中的另一次旅程。

对于刘晓萍来说,生命的黑暗意识仿佛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原浆,是她血液里一种独有的“黑色素”,她不加修饰地让黑色血液涌流在她的诗歌里,成为她特殊的标记。又仿佛是一座梦中的黑色匣子,她被囚禁在其中,而诗歌则是一次自我突破的企图。

《黑房子》

黑房子  滴在黑色铁板的麦芽糖
锈蚀的日子不能擦拭
 
我反复咀嚼
肺上的竹叶里的一道闪光

黑房子是一个梦
在飘荡船帆的海面上裂开

那一扇不断打开又关闭的门
从来不具备阻挡光线的力量

我从另一间黑房子偷走一个意象
仿佛我梦中的花开

《梦幻曲》

两条路伸向无尽处,房舍连着荒野
青灰色的寂静
埋伏在路的深处

天暗了下来
一片无来由的轰鸣抱住我
用碎片穿过我的身体

我倒悬在开裂的窗口
我所抓住的铁,古老,坚硬
越过黑夜那永恒的梦境

刘晓萍的诗歌特点是一种内窥视式的写作,不断地深入下去,深入到精神幽暗的深处。因此,她的诗歌主题大多源于自己的精神内部产生的景象,包括梦魇、乡村记忆和外在现实引起的某种刺激,通过咒语式描述来撤清心中的忿恨,试图以此完成一次心灵的清洗。

她对现实问题从不回避,只是运用隐喻方式,加以模糊化、涵指化,以期在更宽泛的层面上扩大容量,达到歧义丛生,激起联想的效果。

《无题》

哭泣的旧乐器
不能主宰自己

报春鸟死于伤寒
我在荒原独自忧伤
不想诀别
那不甘心陨落的

奇迹。接受审判

裸体的孩子
用饥饿的眼神,肢解残雪
抓开黑夜的乳房

歌声疼痛
打捞着真实
一个永恒的流途

《夜航》

雾上升。
当风中的航标,
偏离青春的海域,
只有一些蜿蜒的信号,
弥散。

历史的禁令。

浴火的飘泊者,
一再和影子汇合。
任回忆之刀,
刺穿日子的证词。
不在乎重复。

结束便是开始的地方。

内心的花冠,
重临时光之镜。
白昼从火焰中醒来,
迎来断裂的呼唤。

《偏向》

生活拘谨地寻找房间,
灵魂耽于劫难。

肉体和聒噪。
纠集的乐园,
遗失了想象。
滑向物质的余辉。

仿佛沦陷的城池,
成为恣意降生的腹地。
断裂。沉溺。姿态变异。

梦中的修辞,
在死者中寻找光。


32/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