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布里奥妮的两个“谎言”

发布: 2009-2-20 00:39 | 作者: 李雾



       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小说《赎罪》(Atonement), 于2001年出版后,即时好评如潮,被提名当年的布克奖,《纽约时报》也将其列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共七本,内中三本为小说),还赢了同年的美国全国书评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赎罪》,荣膺今年(2008年)最佳剧情片金球奖,并进入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国内也已安排在下星期五(2月22日)上映。由于小说的精妙后现代结构,这是一部很难蜕化为影视的作品。个人看法,电影改编得出乎意料地好,不过,小说里的一个关键词,“谎言”,似乎在影片中有所弱化。

       《纽约时报》首席影评人斯科特(A.O. Scott)的一段有趣评论(该报去年12月7日),就与这弱化有关。女主角布里奥妮的一个“谎言”将姐姐的男朋友罗比送入了监狱。警察带走罗比时,他的母亲站在路中间,挡住警车,用雨伞猛敲车头。斯科特批评这位老演员(Brenda Blethyn)演得太过火,他说这只是制造了些似乎真实却与主题无关的喧闹。

       其实,在小说里,这一喧闹是必须的。

       小说分三部分,加一个尾声。第一部分是十三岁的布里奥妮犯了大错,罗比倒了大霉;第二部分是罗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提前出狱而参军去法国打仗;第三部分是已经十八岁的布里奥妮放弃了读书牛津的机会,在医院当护士,为伤兵服务,这是她的赎罪;尾声是七十七岁的老年布里奥妮对往事的解释和回忆。电影基本上遵循了小说的叙述顺序。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布里奥妮被母亲支使到房间睡觉,但她倚在窗口,要看事件如何结束。她看到了一段距离之外的拦车场面。作者写道:

       As the constables half pushed, half carried her to the edge of the drive, she began to shout a single word so loudly that Briony could hear it from her bedroom, "Liars! Liars! Liars!" Mrs Turner roared.

       所以演员必须演得过火,必须狂叫“撒谎”,然后布里奥妮才能远远地听到这一呼喊,而且会对这结束事件的最后呼喊留下深刻印象。演员的表演,为小说底本所规定。但斯科特说得也有道理,单从电影来看,罗比母亲的呼喊确实有点有余,删了也不影响情节发展。但在小说里,这一呼喊却连接着布里奥妮在第三部分的心理震动。

       罗比逮捕后,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亚先做了护士,并与家庭脱离关系。接着布里奥妮学着姐姐也做了护士。她想为罗比翻案,去找姐姐商量。两姐妹五年来第一次见面。塞西莉亚抢白妹妹:你以为你改口就行了,没有新的证据,法庭不会重新考虑,既然你已经撒了一次谎,别人为什么要相信你的第二次?

       尽管听到过罗比母亲的呼喊,布里奥妮似乎仅是当作一种诅咒。但姐姐所指出的她的改口的无效,迫使布里奥妮面对这一诅咒的真实性。作者写道:

       Her sister's confirmation of her crime is terrible to hear, but the perspective was unfamiliar. Weak, stupid, confused, cowardly, evasive -- she had hated herself for everything she had been, but she had never thought of herself as a liar. ... She hadn't intended to mislead, she hadn't acted out of malice.

       这段话,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布里奥妮会觉得姐姐指责她的视角很陌生?布里奥妮已经知道罗比是冤枉的,为什么她仍然认为自己没说谎?因为她不愿认错?那她不是已经放弃学院前途而在医院赎罪做苦工了吗?

       原来,英文 lie 和中文“撒谎”, 意思有点差异的。手头这本《郎文英汉双解词字典》说:“an untrue statement purposely made to deceive 谎话;谎言。”英文说是为了欺骗的目的故意说假话;中文为了省事,不肯译出英文解释,只是简单地代以“谎言”。但中文的“谎言”是什么意思?最新99年版《辞海·语词分册》对“谣”字的解释是“假话;骗人的话”。为清楚起见,不妨把“谣言”的解释也搬过来,“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你看,中文的解释,用分号分为两部分,第二部分相当于英文的 lie,或有欺骗的目的,或故意说假话;但第一部分仅是所言非真,却未必是故意编造或存心骗人——这一部分的含义,lie 这英文词是没有的。所以英语里用到 lie,就是明知非真而说假话,为基督教十诫所禁,是严重的恶。

       布里奥妮虽然害得罗比进了监狱,但她认为自己并不是有意误导,其行动并非出于恶意,因此她并不以为自己是撒谎者,虽然她承认自己软弱、愚蠢、胆小等等。只是别人并不如此认为,别人怀疑她对罗比有着早熟的感情,出于妒忌而陷害。

       出了辽宁省西丰县警察以“诽谤”罪名进京抓记者的事件之后,见到又有时评家呼吁修改法律,采纳美国对媒体诽谤罪的判别标准:即使报导错了(“谣”字第一解: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如果记者并非故意编造(“谣”字第二解:捏造的消息),没有真实的恶意(malice,美国大法官和布里奥妮用了同一个词),记者就无罪。不过,美国的标准,背后有着英语的用词习惯。搬到中国,即使成了法律,因为和我们的用词习惯不同,水平低点的法官,仍然会给你判得莫名其妙。记者揭发镇委书记用公款造了五百平米的新房,纪委调查下来,其实是八百平米,于是将材料转给公安局,把记者抓起来,照样以诽谤党组织、颠覆党领导的罪名判个三、五年的。五百和八百,事实相差多大啊!记者道听途说,他为什么不去书记家里,量明白了再揭发呢?造谣嘛。

       回到《赎罪》,笔者对电影的一点意见就是:既然拍了罗比母亲的呼喊,那就应该拍出布里奥妮在姐姐家的心理震动。当罗比从睡房出来,对着布里奥妮大吼 Liar 时,不妨让布里奥妮惊讶地自问一句:我,撒谎?有了这样一个心理转折,斯科特先生就不能说与主题无关了。

       因为接下来的情节,就是布里奥妮决心不再撒谎。她把罗比和塞西莉亚的真实经历,真实地写成一部小说——其实就是麦克尤恩这本《赎罪》,这是后现代手法,在文本里展示文本的生成。但是,布里奥妮十三岁时的无心“谎言”,其实掩盖了一个有意的谎言。如果她说出真话,就会揭露这一谎言。而真正的撒谎者,有权有势,没有出版社敢出版布里奥妮的小说,怕被说谎者诉以“诽谤”。毕竟,正如塞西莉亚所说:布里奥妮除了自己改口之外,并没有新的证据。

       从十八岁写完小说第一稿,直到旧世纪最后一年,1999年,布里奥妮已经七十七岁,她的小说仍然不能出版。她在二战纪念博物馆门外遇见真正的撒谎者,虽然年龄比她大,却似乎活得非常健康,走起阶梯并不累。而布里奥妮已被诊断为患了轻度老年失忆症——她的记忆正在离她而去。

       布里奥妮作了一个反转终身秉信的决定:她将放弃不再撒谎的坚持,在小说里撒一个浪漫大谎。既然她生前不能出版,既然没有可能在接之而来的诽谤官司中迫使真正的撒谎者吐出真相,为罗比平反,那么她给后世留下的只是她自己的记忆,这记忆如小说无可验证。而且后人是否喜欢真实的记忆?或许他们另有品味。布里奥妮不能靠小说中的真实来赎罪,错误犯了就犯了,无可挽回。我们能做的只是试着去赎罪,凭良心去尝试。但世间不但有错误和苦难,更有爱情,坚贞不渝的爱情,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既然同样无可验证,何不试着给后世留下动人的爱情记忆?

       于是麦克尤恩和布里奥妮,还有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在布里奥妮和姐姐、姐夫分手时,让她转头回望,见到塞西莉亚和罗比的沉浸于深吻之中。

       〔2008年2月17日〕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