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书评

发布: 2011-12-29 17:32 | 作者: 杨扬



在美国访学时,有朋友告诉我:如果哪一天你在美国的中国朋友不停地给你写信联络,那他一定是在事业上遇到了某种麻烦。因为在美国大学工作,大家都很忙,没时间长篇大论。有空余时间长篇大论的人,那一定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我不知道这位朋友的说法是否准确,但我的确见到过有人在网上大些特写,又是博客,又是小说,又是书信。论研究能力,这些热衷于文学写作的中国人未必不行,但奇怪的是他们偏偏痴迷于文学,好像他们的一腔情愫唯有通过文学写作的途径,才能得以抒发。如此古典的文学情怀,真正让国内很多文学写作者感到匪夷所思,也让热爱他们的同胞为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有一种担忧。
读东方少的作品,我就是怀着这样的矛盾心情。我知道她是一位医学遗传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但她似乎对文学创作非常痴迷。她写《归梦》,写《忧郁男手记》,看得出都不是轻易所能,其中的故事和人物视野,也不是虚构的文学想象所能限量。总之,单纯从个人事业和谋生的角度考虑,我是奉劝远在他乡的东方少(姚茵)在文学写作上量力而行,以务自己的研究正业为好。但另一方面,我又有一点私心,那是来自于文学的。在一个日趋开放的社会里,跨国文化的视野和国际性题材的加入,对于中国文学的丰富与发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非常需要的。留学生题材的作品,其意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留学生活,或是写生活在其他国度中的中国人的情感生活。我的理解,应该是一种特有的人类生活状况。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不会有留学生生活,唯有在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中,才有这样的创作呈现。这种国际化的生活状态构成了文学的当代形态。因此,没有必要以中国-外国、里面-外面这样的人为分隔来看待和阅读包括东方少在内的文学作品,我想,留学生活的题材它本身就是属于变化之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初的留学生文学,很多都是叙述中国人漂泊在外的淘金生活,对异域文化的内在问题涉及较少。像《北京人在纽约》等作品,其实还是中国打工生活的美国延续,不太涉及跨国文化核心问题。相比之下,东方少的《归梦》,表现上要深入得多。这种深入,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较之最初的闯荡者们的心态,要显得平和从容。作者的国族意识淡化与生存意识的加强,使作品面对的异域生活世界更加开阔。《归梦》中的明明,不再是一个被无奈地压缩在华人狭小圈子中的打工仔,而是一个事业有所转机,可以与很多外国人自由交往的普通侨民。她已不是所在国家生活和文化的他者,相反,她是深入其中,像一个普通公民那样生活着。但文化上,明明似乎比一般美国人又多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因子:她与母亲的密切关系,她对男友亲情的重视,这些都是很中国化的经验。这样复杂的文化背负,在一种飘荡的跨国空间中游动,其呈现的文学意味真是非同寻常。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或许很少有如此表现。你说这是后现代的吗?你说这是中国式的吗?你说这是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小说?你说这是全球化无根性的困扰?似乎都有一点,但又似乎都不是。我想凡是读过东方少作品的读者一定会赞同我的如下看法:这部小说,与中国的关系很密切。说的都是美国的生活,但魂却是中国的。
我不知道东方少对自己的写作是不是有很自觉的思考,在我看来,这一类小说的前景值得看好,这与一个人的写作才能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是与社会对文学的这方面期待有关。在可以预料得到的将来,国际性的生活状况将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很多面对全球化的冲击,相似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困境都会在中国社会表现出来,此时人们会注意到文学的国际经验离我们并不遥远。
(《归梦》东方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