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少年Pi故事结尾的三重前奏

发布: 2013-3-07 19:13 | 作者: 李雾



        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今年的奥斯卡盛会上,击败了导演史诗大片《林肯》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再次荣获最佳导演小金人。笔者作为李大导的大粉丝,去年感恩节期间中美同步上映时,第一时间赶去看了。电影真的很好看,很过瘾。李安真是很唯美的,不少海上镜头美得炫人。小说原著里最曝露人性恶(或人的兽性)的两个场景,少年Pi盲眼时的惨剧完全去掉;涉及台湾船员的那个则改善了。原著里对台湾船员的坏话,在电影里彻底消失。毕竟,为省钱,电影是在台湾拍的。
        只是原著所有、电影保留的高高神意,对美国人有点深。对中国人则太“浅”,或许难以触动体会。我们中国人于宗教追求近乎无感觉。国内观众里,只怕不会有几个人知道:开场不久的美丽灯夜,是印度教大节日排灯节,其实就是印度旧历的新年。
        电影很多人都看了,本文还是谈谈电影所无、原著却有的可以充实镜头之处。
        感谢李安保留了原著里人虎愤而合一的高智商结尾。这结尾,国内导演估计读不懂,肯定要删掉;即使能理解小说作者的匠心,他们也会因票房挂帅而坚决删掉。李安明知美国观众会觉得多余,他仍然这样拍,这是国际大导的艺术勇气。身为制片人的福克斯电影高层主管也该记一功。李安说服了他们继续拍下去。他们居然表示:我们偶尔也要为艺术做点不管钱的事。
        但要达至那个结尾,原著里有三个场景,可以考虑拍进电影。
        按时间顺序来讲,第一个场景是少年Pi遇到天主教神父时,神父讲的故事。少年Pi从小知道很多印度教故事,诸如大神克里希纳嘴里含有整个宇宙。很自然的,《圣经》吸引他的首先是其中故事,神父则让少年理解了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一个故事:天主爱人。《圣经》的故事,当然都是让读者相信上帝的。少年Pi自己的漂流经历,也是类似于《圣经》里信徒走过的 personal journey 故事,也是 a story that will make you believe in God。即使别人觉得太奇幻不相信,他也坚持自己的故事。这一教堂内场景,如果交代不完整,就削弱了神人共证的平行度。
        按时间顺序的第二个场景,是移居加拿大前夕,少年Pi带他的穆斯林师傅逛动物园,在斑马园巧遇他很喜欢的科学教师。老师代表科学理性,师傅代表宗教,正是少年Pi所受两种主要影响。两个大人盛赞斑马威武漂亮,一个从进化论角度,一个从神创角度。海难之后,斑马却是救生船上最窝囊的动物。这是强调原著一个主题:我们不能以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将自己的想像投射到动物身上,我们只能根据它们自己的特性(兽性)来理解动物。小说作者的深刻在于:少年Pi聪明地利用动物特性救了自己;但得救之后,他对老虎的怀念,他讲的第二个故事,表明他也无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第三个场景是老虎攻击鬣狗时,鬣狗没有抵抗,它被老虎吓瘫了。电影结尾的第二个故事,其实要用到这一情节。
        读者已经看过电影或正考虑去看的,应知道这三处都有助于理解电影的画外之义。
        故事的历史背景,这里不妨也顺便谈几句。少年Pi的父亲为什么决定移民?因为自认“新印度”的新兴中产阶级渴望民主和自由。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因1971年对巴基斯坦战争的胜利,威望达到顶峰。但执政党官员普遍而严重的贪污,在随后几年引起民意反弹。1975年6月,法院裁定甘地夫人选举舞弊,禁止她参与政治活动。判决可谓过分,但甘地夫人的反应是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小说里谈到翌年4月,印度中央政府接管了少年Pi所在邦的民选泰米尔族自治政府。当父亲的觉得忍无可忍:这是用集权取代民主!他愤而携家移民。
        电影容量有限,未能清楚交代。反正,习惯了民主体制的美国人,还有因为十八大顺利召开而沉浸在巨大幸福里的中国人,都会觉得印度人的政治文明进程无关痛痒。
        其实笔者的最大遗憾,是既然定了感恩节上映,为什么不把斑马换成火鸡呢?少年Pi漂流开始时还是素食者,但是看看也好啊。本人拍拍肚子,一年里吃个把次,烤火鸡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满足了您吧。
         (2012年11月22-23日稿;2013年3月5日略改)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