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熱夫羅伊與莫里哀的《偽君子》

发布: 2014-6-12 19:06 | 作者: 葉揚



        熱夫羅伊與莫里哀的《偽君子》(Edmond Geffroy and Molière’s Tartuffe
        日期:2013-09-07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對很多法國人來說,莫里哀就是他們的莎士比亞。兩位大師寫的都是詩劇,作品眾多,都塑造了人物典型的不朽長廊。當然,莫里哀寫的是喜劇,可是作品的字裏行間,滲透了對人性與社會的透徹了解,往往到得幕落時分,令人悵然若有所失,實在笑不出來,所以歌德說莫里哀的喜劇接近悲劇。在莫里哀的筆下,貪婪吝嗇的高利貸商人,不學無術的江湖郎中,淺薄無聊的女“才子”,附庸風雅的暴發戶,芸芸眾生,本相畢露。
        他的《塔杜夫》一劇中,同名的主角是一位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教士,但是這部作品的副標題本來就是“偽君子”,而塔杜夫這個名字,在法文中也早已成為偽君子的同義詞,所以漢譯的劇名捨其原名,似亦無可厚非。金聖嘆批《水滸傳》,云小說敘其中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偽君子》也是如此,全劇五幕卅一場,全用十二音節的“亞歷山大體”寫成相連二行押尾韻的對句,往往與口語非常接近,卻能見出不同人物各自的“聲口”。作為劇中主角的塔杜夫,到第三幕第二場、全劇業已進入三分之一強的時刻才首度登場,此前雖未見其人,但劇中其他人物充滿張力的對話,已經勾勒出其鮮活的形象,真是高手筆法。這部作品曾被多次搬上大小銀幕,其中要以法國巨星傑哈·德巴狄厄1984年自導自演的影片最為知名,但是戲劇和電影運用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將劇本搬上銀幕,很難成功。
        塔杜夫的這幅畫像,取自1871年巴黎出版的《莫里哀全集》。作者熱夫羅伊(Edmond Geffroy, 1804-1895)是法國喜劇演員,又擅長作畫,作品以肖像畫以及歷史、宗教題材為主。1857年,他創作了一張題為《莫里哀及其喜劇中的人物》的油畫,莫里哀在畫中被置諸左下角,靜坐斜睨諸多人物,作沉思狀。塔杜夫則接近右下角,其形容姿勢,與這幅插圖大同小異。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