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帕斯捷爾納克和《戰爭與和平》

发布: 2014-9-25 13:44 | 作者: 葉揚



        帕斯捷爾納克和《戰爭與和平》 (Leonid Pasternak and Tolstoy’s War and Peace)
        
        日期:2014-01-12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中文裏“小說”一詞,始見於《莊子·外物》,有瑣屑、淺薄義。《漢書·藝文志》列小說家于九流十家之末,定義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小說作為一個中國文學類別,一直要到了晚明李卓吾、金聖嘆的筆下,才得以登堂入室。歐洲文字裏的“小說”,倒並不帶有貶義,可是像雨果、托爾斯泰這樣的作家,大概都不太願意被世人定位為小說家。托爾斯泰在創作《戰爭與和平》之前,先去歐洲遊歷,在巴黎見到雨果,後來對其新作《悲慘世界》擊節嘆賞。在布魯塞爾,他又見到流亡的法國思想家蒲魯東,並且讀了後者的社會學近著《戰爭與和平》。從歐洲回國後,他開始撰寫新著,前半部在期刊連載發表時,使用的標題是《一八零五年》。他數易其稿,一直到1869年發表的全稿版本,才借用了蒲魯東那部著作的標題。
        托爾斯泰自己認為《戰爭與和平》“不是小說,也不是詩,更不是歷史記載”。從第二卷起,作者在講故事的同時,不斷插入自己對哲學、社會、歷史、人生的大段思考,《尾聲》的第二部分,更成了一篇獨立的論文。話又說回來,托爾斯泰畢竟還是第一流的小說家,此作中五百多個人物,從虛構的三五個貴族家族的成員,一直到拿破侖、庫圖佐夫和沙皇亞歷山大等歷史名人,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戰爭場面波瀾壯闊,讀來令人熱血沸騰。同輩作家岡察洛夫稱《戰爭與和平》為“俄羅斯的《伊利亞德》”,屠格涅夫也認為此作具有“史詩的精神”,這些評價還是公允準確的。
        這幅插圖所畫,是作品第二卷裏娜塔莎初次參加舞會的場面。著名的俄籍猶太裔畫家列奧尼德·帕斯捷爾納克(Леони?д О?сип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 1862-1945),自幼熱愛繪畫,卻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十九歲入莫斯科大學,先習醫科,再轉學法律,結果終於還是進入慕尼黑皇家藝術學院專學繪畫,畢業回國後成為專業畫家。他是托爾斯泰的忘年交,為大師畫了好幾幅畫像,并為《戰爭與和平》和《復活》創作了許多插圖。廿七歲那年,他迎娶了鋼琴家羅薩·考夫曼,婚後兩人育有子、女各二,長子鮑利斯,就是日後以《日瓦戈醫生》贏得諾貝爾文學獎、卻在蘇聯當局的脅迫下婉拒領獎的小說家。1921年,他因眼疾攜妻女去柏林做手術,隨後決定在柏林定居。1938年納粹掌權之後,他流亡到英國,活到耄耋之年,在牛津辭世。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