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曼尼澤與《安娜·卡列尼娜》

发布: 2015-1-22 18:01 | 作者: 葉揚



        曼尼澤與《安娜·卡列尼娜》(Genrikh Manizer and Tolstoy’s Anna Karenina)
        
        日期:2014-11-15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外古今長篇小說裡,這是最為著名的發端之一。托爾斯泰認為自己的《戰爭與和平》並不是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才是真正的小說。作品中的眾多人物,都寫得飽滿、鮮活,層次豐富。通篇敘事用第三人稱,但在描寫不同的人物時,其行文的風格、語調和節奏都不盡相同。第七章裡描寫安娜的手法,已經開了日後如詹姆士·喬伊斯、維吉尼亞·伍爾芙和威廉·福克納等英美現代派作家筆下的“意識流”的先河。這部長篇小說,歷來被認為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登峰造極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它是一部“無懈可擊的完美的作品”。福克納也說它是有史以來寫得最好的小說。向來對前輩作品極為苛刻的納博科夫,對於此作更是贊不絕口,認為它“代表了托爾斯泰風格的全無瑕疵的魔術”。美國記者、專欄作家贊恩(John Peder Zane, 1962年生)敦請包括諾曼·梅勒、喬伊斯·卡羅爾·歐茲在內的125位著名英美作家,列出他們意中的十部史上最佳文學作品。評選結果在2007年1月的《時代周刊》發表,《安娜·卡列尼娜》名列“十大佳作”之首,堪稱實至名歸。
        這幅油畫創作於1904年,出自俄國畫家曼尼澤的手筆,由西伯利亞西南部鄂木斯克市的美術館收藏。曼尼澤(Генрих  Матвеевич  Манизер, 1847-1925)出生於波羅的海地區,青年時期入莫斯科藝術學院習藝,求學期間就得過很多獎項。1872年他遷居聖彼得堡,又在首都的藝術學院深造五年。他的繪畫創作題材廣泛,很多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畫中的安娜,一雙迷茫出神的大眼睛,反襯出消瘦憔悴的面龐。搭在斜立的椅背上的右手與拄頦的左手,僵硬的姿勢裡透出幾分神經質的焦慮。穿著打扮於雍容華貴之中,略顯凌亂。整個畫面上色彩的搭配與光線明暗的對比,處處見得出畫家描摹人物心理狀態的努力。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