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比爾茲利與王爾德的《莎樂美》

发布: 2015-7-23 16:43 | 作者: 葉揚



        比爾茲利與王爾德的《莎樂美》 (Aubrey Beardsley & Oscar Wilde’s Salome)
        日期:2015-03-07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猶太王希律迎娶其從兄腓力之妻希羅底,被施洗的約翰所指責,希律受希羅底之引誘、慫恿,終於將約翰斬首。這段史實,在《聖經·新約全書》的《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裡,分別有大同小異的記載。約瑟夫斯的《猶太古史》對此有較為詳盡的描述﹔從中可知,那位在希律生日當眾獻舞取悅龍心、並且索要約翰項上人頭的希羅底的女兒,名叫莎樂美。在十九世紀,福樓拜、海涅的作品都曾以這段史實作題材。王爾德以法文寫作的這部劇本,顛覆史實與前人,以莎樂美為中心,突出了她對約翰的畸戀,並且安排在落幕前由希律下令,讓女主角也香銷玉殞。作者說自己寫劇本時,力求將戲劇這種“最為客觀的藝術形式”以抒情詩、商籟體那樣個人的表現手法來寫﹔同時,既要讓舞台上的人物塑造鮮明飽滿,又要盡量擴展戲劇的藝術空間。《莎樂美》在語言風格上接近《聖經》裡的《雅歌》和《啟示錄》,大量運用明喻和暗喻,音韻鏗鏘,語多重復,按作者自己的說法,就像樂曲裡反復出現的動機。無論從主題和風格上,此作都與作者以英文創作的其他劇本迥然不同。
        英年早逝的詩人、藝術家,總是為後人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李長吉、濟茲、比爾茲利(Aubrey Beardsley, 1872-1898),若天假以年,其藝術創作的軌跡,又當如何變化發展?比爾茲利短暫的生涯,如流星掠過長空,其流暢、誇張的線條、黑白與明暗的強烈對比,奇特而接近病態的想像,引領了一代甚至數代的藝術潮流。早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他在我國就造成一陣旋風,魯迅、徐志摩、聞一多、郁達夫交相稱譽。魯迅曾撰文大力推崇,但他認為比爾茲利“不是一個插畫家”,因為他的插圖與原作“不相稱,甚且不相干”。又說:“他失敗於插畫者,因為他的藝術是抽象的裝飾﹔它缺乏關系性底律動。”魯迅這種說法,透露出他對文學插圖的偏見,並不公平。試觀此畫:藝術家筆下極力拓展舞台上所見不到的想象空間,與劇作相得益彰,取得了自身獨立的地位,難道不正見得出其戛戛獨造之處?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