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羅賓孫與梅特林克的《青鳥》

发布: 2015-9-10 18:59 | 作者: 葉揚



        羅賓孫與梅特林克的《青鳥》(Frederick Cayley Robinson & Maurice Maeterlinck’s L'Oiseau bleu
        
        日期:2015-04-18 作者:葉揚 來源:文匯報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梅特林克的最負盛名之作《青鳥》,也使人想起稼軒的名句。這部六幕十二場的童話夢幻劇發表於1908年,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擔任導演的莫斯科藝術劇場首演。兩個貧苦人家的孩子蒂蒂爾與米蒂爾兄妹,在睡夢中應仙女之請,為了給女鄰居的孫女治病,外出四處尋找神秘的青鳥,屢屢失敗后,無奈返回家鄉,卻發現自己家裡籠中所蓄養的斑鳩正是他們遍覓無著的青鳥。終場前,青鳥從剛剛痊愈的小女孩手中飛走,小女孩傷心痛哭,蒂蒂爾直接向觀眾呼吁求助,表示一定要重新找回青鳥。全劇就此落幕,留下了一個懸疑:青鳥得而復失,是否還能被找到?也可以說,這個結尾又意味著一個新的開端。梅特林克在此劇中沿襲了中世紀西歐“道德寓意劇”的模式,並且予以拓展,光、夜、水、火、面包、糖、奶、各種樹木和動物、抽象的各種幸福和歡樂,都被擬人化,輪番登場。作者對於劇中人物的服裝、演員的舉止、場景的布置在在都作了極為詳細生動的描寫。全劇人物眾多(演員可以輪流分飾好幾個不同的角色),場面非常華麗、熱鬧。劇中的台詞,時而詩情畫意,時而深入淺出,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死亡的神秘和生命的意義。此劇發表后,大受歡迎,對於作者三年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法國作曲家沃爾夫將之改寫成歌劇。作品還曾被多次搬上大銀幕,其中1940年的一部,由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主演。梅特林克是佛蘭芒人,但以法語寫作,王爾德以非母語的法語創作劇本《莎洛美》,就說過要以梅特林克為楷模,在文字上保持一點“外國味兒”。
        英國畫家凱萊·羅賓孫(Frederick Cayley Robinson,1862-1927)曾入皇家藝術學院習畫,后去巴黎朱利安學院深造。他的作品以油畫和水彩畫為主,但他也兼做裝飾藝術和文學插圖。這裡是他為一部1923年出版的《青鳥》英譯本所作的卷首插圖,描摹劇中兩個孩子的夢境。畫面中部,月下的帆船,代表主角尋求青鳥的旅程,眾多的青鳥亦由此發端,由遠至近,由小至大,飛向頂部星光閃爍的蒼穹。絕大部分的畫面以淺藍色為主調,到了下端的窗台、牆壁,顏色漸漸過渡,沉睡中的妹妹米蒂爾仍用藍色,哥哥蒂蒂爾和他身上的被褥則用褐色。整個畫面的色彩對比,冷暖相間,饒具匠心。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