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残缺的一代——读王莹的《黑暗的舞者》

发布: 2015-10-07 05:29 | 作者: 何弘



        王莹的小说《黑暗中的舞者》(发表于《人民文学》2007年第4期),并不把笔墨集中在讲故事上。这篇小说重在写人物的内心感受,读者只是从人物对事件的感受中约略感觉到事情发展的过程。作品主人公林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芭蕾舞明星,以跳《天鹅湖》中的白天鹅而闻名于世。她因一起车祸失去了一条腿,而不得不告别舞台。最初,她并不甘心于身体的残缺,在酒吧上演带有行为艺术特点的舞蹈《一个舞者的意外残缺》。但是,她的行为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她被迫“接受残缺的现实”,精神迅速崩溃。后来,她以前台上和台下的对手“黑天鹅”余美娜让她明白了在当今这个世俗的社会人们都是如何行事的,她努力重新融入社会。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残缺使她与人的正常相处出现了问题,男友离开了她,与父母也断绝了关系,她开始与酒精和尼古丁为伴,开始为了得到同情和关注而向各种各样的人提供有偿性服务。但她以前的一个有钱的崇拜者帮她改变了这一切,使她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内心孤独的她渴望着爱,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因生活所迫而跳楼摔得骨折的农村小伙子,帮他治好了伤,精心照顾他,希望能永远和他生活在一起。但小伙子想的是离开,他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于是,她麻醉了小伙子,用自己学到的医疗技术为小伙子截了肢,使他永远不能离开自己。
        坦率地讲,读到这篇小说的结尾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当我读到林筝在医院帮助病友和护士,脸带微笑说着动听的话的时候,当我读到她尽心照顾小伙子的时候,我本以为作者要表达的是一个残缺的生命在向他人付出爱的过程中,使生命不再残缺走向圆满的故事。但也许,我的想法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作者的描写才更合乎社会的真实。作者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质疑社会,拷问人生,拷问灵魂。应该说,当前的文学创作大都是在取悦读者的心态下完成的,特别是青年作家,学到的只是张爱玲的琐碎,却全然忘了自己究竟为什么写作,自己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王安忆说张爱玲“在虚无的边缘把自己打捞了上来”,但正是因为走在虚无的边缘,张爱玲那些琐碎的描写才有了意义。可惜,当前的很多张爱玲模仿者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在这样的写作大背景下,王莹能够直面虚无,质疑社会,拷问灵魂,写出面对虚无时一代人心理世界的变化和他们的选择,无疑显得非常可贵。
        《黑暗中的舞者》所写的其实并非“一个舞者的意外残缺”,它揭示的是一代人内心的黑暗。林筝内心的黑暗是通过一个意外事故导致身体的残缺而暴露出来的,余美娜则如其绰号“黑天鹅”一样早已习惯性地“将黑色融化在了自己的血液里”。作者通过一黑一白两只天鹅戏剧性的命运转化,将其实质上相同的内心黑暗和心理残缺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所谓“心中有佛,眼中有佛”。在内心黑暗者看来,世界一片漆黑,人世荒诞绝伦,所以她看到的都是背叛,她永远感到孤独,她认为自己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所作所为,就是“用灵魂和生命的泣血之舞撕裂了无边的黑暗”,从而“傲立在这荒诞绝伦的人世间”。所以,从本质上说,林筝残缺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而林筝也好,余美娜也好,作为灵魂残缺者的代表,其实反映了当今一代人的精神现实。应该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这代“独生子女”,有着很好的天赋,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自我感觉都是最优秀的“舞者”,理应成为世界的中心。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世界观使其无法以宽容的、分享的心态面对世界。尽管像林筝和余美娜一样,他们心中还存留着善良的因子,但在面对竞争,面对外界对自身的挤压和伤害时,他们会选择各种各样极端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信念正如林筝的内心独白:“失去的一切,她夺不回来,而手中尚存的一切,她不会再任由老天夺去,哪怕只是一缕灰。”所以,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行事不择手段不顾及他人,是这代人的突出特点。  
        因此,读《黑暗中的舞者》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一代青年的身心遭受了巨大创伤,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精神痛苦而迷惘。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的杰克、勃莱特等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们觉得自己的一生被战争毁掉,怀着伤感、悲苦的心绪,对生活采取放荡的态度,看不到前途和出路。“迷惘的一代”因此成为海明威及其同代人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黑暗中的舞者》尽管在艺术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它较好地反映了当前这代人的心理世界,描绘出了他们的心灵轨迹。这批内心充满黑暗的人注定是心理残缺的,他们是“残缺的一代”。
        
        作者现为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河南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