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在完美与极端之间——评王莹的作品

发布: 2015-10-15 06:58 | 作者: 阎晶明



        每一种职业和身份都有人们认定的一些特征,这种“偏见”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对一个具体人物的分析和认识。“舞蹈家”是最爱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在舞台上必须以完美的形象出现,必须用灿烂的笑容掩饰自己的付出与伤痛。  
        换言之,舞蹈是追求完美的艺术。舞蹈演员自然会把这样的完美情结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舞者”就成了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形象。王莹的中篇小说《黑暗中的舞者》(《人民文学》2007年第4期)是一篇叙述一位舞蹈演员心理经历的小说。小说里的林筝,自幼酷爱舞蹈,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她在《天鹅湖》里扮演白天鹅,在鲜花和掌声中度过每一天。然而,命运弄人,在小说的开篇,我们看到的林筝,却是一个一条腿戴着假肢的残疾人。她的精神和心理从一开始就处于极度失望后的疯狂状态。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却以残疾之身面世,完美之心导致极端之举,这就是小说表现的主题。  
        林筝是一个精神上的困顿者。小说从她与至亲之间的反目成仇,与同台演员“黑天鹅”之间的恩怨,与几位恋人之间的纠葛以及金钱在其生活中的错位存在,表现了一种人格分裂状态下的痛苦生存。徘徊或急驰于追求完美与极端人性表露之间的狭窄而又漫长的道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非常态的言行举止与狂躁不安的心理活动。小说中的“姐弟”关系设置和苦闷情绪,让人想到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日记》。小说的结尾处,林筝以残酷的手段对待了“弟弟”(将其致残),这种极端人性的最终爆发,读来让人震惊。可以说,小说的情绪氛围和故事演绎为这一极端之举找到了根据,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有待商榷的一笔。  
        作者王莹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作者,这让我想到与其同龄的张悦然,张的小说,如《誓鸟》等等,也会让人读到一种在追求完美而不得的情形下做出的极端之举。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青春写作的一种共性特征,但不管怎么说,小说家一旦要表达对完美人生的追求且不断受挫,往往都会通过对残酷之举的描写来表愤懑。一个美好的梦幻者不愿意轻易示弱,于是就会呈现出一种变形的残酷。所幸的是,这样的小说通常给我们“纯属虚构”的印象。
        
        扭曲心灵的悲歌
        ——读王莹《黑暗中的舞者》
        
        远  洋
        (著名诗人)
        近日,在《人民文学》第4期“新浪潮”专栏读到王莹的中篇小说《黑暗中的舞者》,不禁眼睛一亮,为之欣喜。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其人性的扭曲、心理的变态历程,应该说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有着相当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值得我们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林筝是一个芭蕾舞演员,正当她的舞蹈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她跌落进人生的低谷——左腿被截肢,舞蹈梦的破灭而至精神崩溃,如影随形的男友出国离她而去,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灵魂堕落,心理极端地扭曲变态。此时,她在路上偶遇一个跳楼自杀的农村小伙子,她送他进医院抢救,出院后接到自己的家里疗养。但当小伙子即将痊愈,她却砍断了他的脚,使他再也不会离开她……
        林筝的心理变态是一个正邪搏弈、善恶较量的过程。在她住进精神病院之后,原来事业上的竞争对手——“势不两立”的黑天鹅余美娜竟然在出国之前来看望她,不仅送一万元以解燃眉之急,还讲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对她刺激很大,或者说产生了激励作用。她在床上“木僵”了三天,然后“下定决心要从铁笼子里出去了,哪怕出去是刀山火海,也不能再在这里装疯卖傻,混吃等死。”然而,一出来看到一本舞蹈杂志封面刊登了黑天鹅的照片,下意识的嫉恨便如同一条黑色的蛇钻进心里,化进灵魂里——“邪恶、丑陋、阴暗、冷酷”。由于心理变态,她开始虐待疼爱呵护她的男友,对其施暴,猜忌,砸毁其爱物小提琴,直到男友绝望而并不绝情地离她而去——给她留下房、车及所有的存款。为了报复,她竟然去勾引黑天鹅的前夫——一个老实巴交的机械厂技术员,但此人不为所动,她才悟到自己在现实世界里,“早已一败涂地”。
        当她的生活“陷入了彻底的安静”,舞蹈之梦变成驱之不散的恶梦,住在对门的一个以卖淫为业的女人也会引起她“欲火焚身,妒火中烧”,处心积虑地施以报复将其赶走,并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她自己竟然开门接客——阅读至此,我们不能不为人物的命运发出惋惜的感叹——一个热爱艺术、追求舞蹈之梦的女孩,一个原来纯洁无暇的姑娘,就因为美好梦幻的破灭,就因为极度的孤独、寂寞,而一步步滑进了堕落的深渊!
        崇拜者倪斌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一线希望和好的转机,他帮她找了个当幼儿教师的工作,生活中倍加呵护,但好景不长,也离她而去。此人全家移民美国之前,又给她换上价值昂贵的假肢,购衣服,买化妆品,办美容卡,等等,能做的一切都为她做到了。她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孩子的工作,“她的生活变得生机勃勃,充满光明、希望,还有,爱”,但是,一个无知的暴发户对艺术的奚落,就使她的心理满足感和愉悦感荡然无存,整日发呆。“弟弟”住进家里以后,她似乎有了精神寄托,每日以伺候“弟弟”为第一要务,空虚的生活变得充实。但她仍然怀着戒心,时时提防“弟弟”——生怕他发现她伤残的隐秘,生怕他闯进她的练功房,窥破她破碎的舞蹈之梦。或许由于日久生情,她对“弟弟”的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将“弟弟”视为填补她空虚灵魂的唯一法宝,最后,变态的“爱”变成了残忍——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活生生地给毁灭了。
        虽然写得较为委婉和隐晦,但小说间接、折射地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心态浮躁,恨不得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林筝的舞蹈之梦就是这样一种美丽的肥皂泡,一旦破灭,难以经受打击,就会心态失衡,甚至心灵扭曲、变态;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功利化,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关系,变得冷漠,缺少交流沟通和关爱,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一种特殊的“城市病”——忧郁症急剧增加,严重变态如林筝者不乏其人,时常见诸报道;很多家长 “望子成龙”,却忽视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和素质的教育,使得独生子女缺乏爱心,自私自利,只知索取而不知付出和回报——从林筝对其父母的绝情,不难看出其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当今的社会环境里,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是非、好坏失去了标准,色情、暴力充斥于各种媒介,命运的宠儿们一旦遭遇挫折,便很容易滑入堕落、犯罪的泥潭,不可自拔。所以说,林筝的悲剧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 
        《黑暗中的舞者》艺术上的创造也很有启发性:在当下小说写作比较普遍地呈现出粗糙甚至粗鄙、表面化倾向的背景中,作者讲究语言和叙事艺术,将写实与心理描写有机地融为一体,采用“复合性”的表现方法,更注重心理现实——以个体特殊的内在感觉来间接地、折射地表现现实世界;作者还采用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紧锁的练功房、打破了又以碎片形式贴在墙上的镜子,来象征主人公自恋而封闭的内心和破灭的艺术之梦,使得小说“诗化”——具有诗的意象和意境,深化和提升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审美价值,更加耐人寻味。总之,作品显示了一种探索将小说归还给“艺术”的可贵努力,值得我们借鉴。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