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女金庸的得失

发布: 2015-12-31 17:58 | 作者: 葉揚




        《天觀雙俠》(全四冊)
        鄭丰著
        臺北 ∙ 奇幻基地
        2007年7月初版
        全四冊,1495頁
        
        今年春天,老友正一從紐約給我捎來四大卷的長篇武俠小說《天觀雙俠》,放到書架上。 轉眼幾個月過去,終日忙於教學,一直找不出時間、也提不起興致去碰。
        暑假開始之後,想想跟正一兄多少該作個交代,半信半疑地開卷讀去。 接下來的兩天,一氣讀完了這部洋洋將近一千五百頁的小說。 在我說來,這是一番跌破眼鏡的經驗。
        我本來一直以為,武俠是中國男孩子的夢。
        此書的作者,卻是以“鄭丰”為筆名的巾幗新手陳宇慧。
        我本來一直以為,金庸之後,已經無足觀者。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其中除了顛覆傳統的《鹿鼎記》之外, 查良鏞先生在武俠小說的領域裡,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給後人留下開疆擴土的空間,實在有限得緊。
        我並不是沒有嘗試過與金庸前後差不多同輩的幾位武俠小說作家的作品(毋庸點名),然而或結構鬆散,或內容枯燥,或語言平庸,不是翻得數頁之後無法卒讀,就是硬著頭皮勉強終卷,而瞬間已不知所云。 曾在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執教的陳世驤先生生前說過:“金庸武俠小說可與元劇之異軍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關世運。所不同者今世獨見一人而已。”世驤先生此語,向來於我心有戚戚焉。
        讀罷《天觀雙俠》,我最初的反應就是,若世驤先生尚健在於當下,有機會涉獵此書,又當作如何想?
        
        說起中國的武俠,可以上溯至太史公,《遊俠列傳》裡的朱家、郭解、劇孟,“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已經樹立了俠士的風範,可是《刺客列傳》裡的人物,更是虎虎有生氣:以匕首劫持齊桓公的曹沫、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的專諸、單槍匹馬襲殺韓相的聶政,都是歷史長廊裡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高歌、高漸離擊筑、燕太子丹一行人白衣送行的那一幕情景,更是千載之下,猶令人蕩氣迴腸。
        武俠成為小說的題材,則濫觴於唐人傳奇。 至此,“以武犯禁”不再是男性的專利,武功高強者,不獨崑崙奴,也有不讓鬚眉的聶隱娘和紅線女。 然而從太史公到唐傳奇作者,幾乎毫無例外,獨重英雄氣,而忽略兒女情,唯獨《虬髯客傳》是個難得的例外。 “風塵三俠”中,有了對李靖一見鍾情、夤夜私奔的紅拂,平添了無限的情韻,堪稱千古獨步。
        西方文學史上,與中國的武俠文學相近的,是歐洲的騎士文學傳統,有關中世紀英國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傳說,在英法兩國流傳了好幾個世紀,在十五世紀英國作家馬洛禮的作品《亞瑟王之死》中集其大成。 亞瑟王、其麾下的頭牌騎士蘭斯洛特,王后格溫妮維爾,三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定下了此類文學中“英雄氣 + 兒女情”的基調。 騎士文學在近代文學和電影中的演變,在英美媒體和學界,被統稱之為“疏狂劍客”(Swashbuckler)的類型。 小說方面,代表作包括司各特的《艾凡赫》(林紓譯本題作《撒克遜劫後英雄略》)和《昆丁 · 達沃德》(舊譯題作《驚婚記》),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伍光建譯本題作《俠隱記》)和《基督山伯爵》(蔣學模譯本題作《基督山恩仇記》),史蒂文孫的《誘拐》,以至安東尼 · 霍普的《詹達堡的囚徒》(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中文片名改作《盧宮秘史》)等等。 這些作品在我國都是廣泛流傳。 電影方面,好萊塢的埃洛弗林、范朋克父子、泰羅寶華,法國影星錢拉 · 菲利普和阿蘭德隆,都出演過歸此類下的名作。 典型的“疏狂劍客”,從羅賓漢到達特安,從“鬱金香”芳芳到佐羅,或劫富濟貧、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或英雄救美,與我國大俠的行徑,如出一轍。 所以劉若愚先生1967年問世的介紹中國武俠的英文著作,為了有助西方讀者理解,書名就叫作《中國的遊方騎士》(The Chinese Knight Errant)。
        金庸筆下的英雄好漢,百煉鋼與繞指柔,兼而有之。 他的武俠小說的空前魅力,正源於此。 他既能繼承中國的武俠和章回小說傳統,又能從西方的騎士和“疏狂劍客”作品裡充分汲取養料。 例如《連城訣》中的狄雲,含冤入獄,得遇奇人丁典,逃出牢籠之後,報仇雪恨,正是從《基督山恩仇記》的情節演化而來。 《撒克遜劫後英雄略》裡,艾凡赫負傷被囚禁在古堡時,由猶太女郎里貝嘉照拂,躺在地上從後者的口述中得知堡外大戰的情形,而《射雕英雄傳》裡郭靖、黃蓉在牛家村“密室療傷”,以中外文學藝術作品中常見的“偷窺”、“竊聽”手法,描述室外七日之內的諸般動靜,其靈感顯然也是得自司各特名著的那一節。 像金庸這樣,從西方文學中汲取精華,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可以算得“創造性的改造”。
        順便提一下,上世紀中期,以“史果”為筆名的程大千,曾在上海的《新民晚報》發表了好幾部連載的歷史小說,很受歡迎,後來均有單行本問世。 其中的《羅成》從開頭的比武大會到結尾的英雄救美,照搬《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的情節,只是艾凡赫化作了羅成,神射手羅賓漢變成了王伯當,喬裝為“黑甲武士”的“狮心王”理查,化為瓦崗寨的程咬金,落難的里貝嘉變成了沙陀公主。 當時我隨大哥學英文,剛讀過司各特這部小說,讀到《羅成》時,對這位作者居然能夠作如此“乾坤大挪移”,真感到瞠目結舌。
        
        金庸說過,他自己最喜歡《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飛狐外傳》和《倚天屠龍記》,以我極為苛刻的眼光來看,其中前面兩部,確是金庸至高無上的精心結構,也是迄今為止武俠小說裡的登峰造極之作。 鄭丰的《天觀雙俠》當然還未能達到如此高度,但是她初出茅廬,可以說已經出手不凡。
        作者在“後記”中提到,她自幼熟讀金庸,而《天觀雙俠》作為她的處女作,處處看得出她一方面以金庸為模範、另一方面努力尋求突破的苦心。 她最初“投石問路”、在網上上傳此書初稿時,書名曾作《多情浪子癡情俠》,題中兩用“情”字,雖然略嫌生造,卻說明她正是沿襲了金庸作品的風格,以“情”字貫串全作。
        《天觀雙俠》用了平起平坐的兩位男主角:“癡情俠”凌昊天,是武俠世家的子弟,用情專一,終身不渝。 “多情浪子”趙觀,卻是出身青樓,處處留情,最後娶了六位夫人。 前者略有《神鵰俠侶》中楊過的風貌,後者則有些《鹿鼎記》裡帶著七個老婆寄居“通吃島”的韋小寶的影子,然而具體而微,則又有所不同,為武俠小說的人物長廊裡,添了兩位英雄。
        成功的人物塑造,是《天觀雙俠》的一個亮點。 除了“天”“觀”兩大男主人翁之外,“女一號”鄭寶安,不光武功高強,而且堅毅沉著、深謀遠慮、勇敢坦誠、善解人意,成為武俠小說的人物長廊裡,金庸筆下的黃蓉、任盈盈、小龍女之外,又一位光彩照人的女英雄,說得誇張一些,甚至可以說是天下男士夢中的終身伴侶。 作者在“後記”裡說到,小說的原意本是寫鄭寶安,後來改從趙觀落筆,寶安雖然退居配角,但還是她自己在整部小說中最最喜歡的人物,之所以能有如許魅力,與作者情感充分投入有關。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對次要人物的描摹刻畫,也絲毫馬虎不得,其中往往見功力、判高下,所謂獅子搏像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 更難得的,是要能於不似中求相似,於相似中求不似。 金聖嘆評《水滸》人物,“寫人粗鹵處,便有許多寫法”,魯達、史進、李逵、武松,阮小七、焦挺,各不相同。 《天觀雙俠》中前後出場的人物,成千上百,作者很少有敷衍了事的。 趙觀的六位妻子,先後出場,出身迥不相同,性格也鮮明各異,看得出作者在下筆時是很花了一番心血的。 正面人物中如浪子成達、少林寺降龍堂主清召、天龍幫少主石珽、銀瓶山莊的“天下絕色”肖柔、凌昊天同母異父的大哥凌比翼,雪族女傑文綽約,反面人物中如丐幫奸梟賴孤九、“死神”司空屠、有多重化身的洪泰平等等,都寫得有聲有色。 其餘成群結隊、聯手出擊者,如梅莊的“四梅二雪”、天風堡的“風中四奇”,比諸金庸筆下的“江南七怪”、“桃谷六仙”、“漁樵耕讀”、“西山一窟鬼”,也許稍見單薄,但是也還算得鮮活。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