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文人爱用笔名的十种原因

发布: 2015-12-31 18:47 | 作者: 丁子江



        中国文人自古有名、有字、有号、有官衔等。如大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少陵、杜草堂、杜工部等;再如大文人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封号新建伯,后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象其他不少行业,就连妓女,如小凤仙,都有所谓艺名一样,文人用笔,故爱用笔名。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出身经历、文化素养、心理特质以及其他种种个人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笔名的启用。
        笔者认为文人作家之所以爱用笔名,不外乎以下十种原因。
        一是自隐:这是用古时笔名者中最崇高的一类。自古以来,最功利的和最不功利的恐怕都是中国的读书人。从孔子发动“文化大革命”,创办私学以来,文人便有了 机会,仕途大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显然,人人都知道那书中藏着黄金、乌纱和美女。从这一点来说,西 方读书人原本倒不怎么功利,因为其时代落后,实行世袭制,埋没了升迁机会。后来,西方传教士来华,从科举制中大受启迪,将之引回,也以考为准,才出现了文 官制。这怎么也得算儒家政治对西方民主的一大“贡献”。但在其他方面,西方读书人却相当功利,每本书、每座桥、每座建筑,都留下著者和设计家的大名。而我 国读书人在这一点上则似乎很不功利,大多不朽之著,像《四书五经》、《道德经》、《淮南鸿烈》等,都不知作者何人;还有不少作品更是伪托之作,有的甚至从 未传世,只在人们掘墓后才见天日。就连巨著《红楼梦》的作者究竟为何人,恐怕仍旧存疑。这倒也好,从事作者考据学的人能混碗饭吃,不致失业。真难以想象, 一辈子呕心沥血著书立说,却隐名或伪托他名,功名心何等淡泊。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有恐文字之狱者(主要在清代之后)。从现象上看,今天的一些中国读书人比 其先辈和西方的读书人,功利感更畸形,为一署名,闹得鸡飞狗跳者,层出不穷。当然也不排除此时此刻,在某个角落,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正匿名或以伪托之名 创作着不朽之著,让几百年后那些从事考据工作的人仍有碗饭吃。
        二是自保:力图避免政治、法律、名声、利益等各方面的麻烦。在中国主要是文字狱。历代都有因文字获罪者,而在清朝,文字狱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有名的 如康熙年间的庄廷鑨案,开棺戳尸,极刑充军,共株连70余人;再如戴名世案,牵连到亲友与文集刻印者的,共有300多人定罪。另外最出名的是雍正年间的吕 留良事件,更造成刨坟劈棺,甚至满门抄斩。更荒唐的是因“一字招罪”,翰林官徐骏某次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大怒,立将徐骏 罢官;后来又查徐诗里有:“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两句,竟认“清风”即指清朝,如此这一来,徐骏连脑袋都掉了。
        三是自雅:白居易诗云:“清泠石泉引,雅澹风松曲”。“雅”是古时骚人墨客的首要追求的境界,故自《诗经》始就分“大雅”和“小雅”。取个不俗的笔名,可 让自己更显得文雅、高明、更理想化、浪漫化,艺术化、更富想象力;但有人故作自雅,附庸风雅,其实真正的自雅是毫不人为,毫无矫揉造作的自然之雅,所谓淡 者自雅。
        四是自谦:不愿显露真实身份的家世或名头太大,不愿过于张扬,而用某类笔名略显低调。
        五是自便:本名过于复杂难记,取个简便的笔名,更有利他人好记易传。
        六是自强:本来才学、素质等方面等过弱,通过某种笔名造成自我强化的心理暗示。
        七是自娱:犬儒化、玩世不恭的人格特征,利用某类笔名或网名,造成嬉笑怒骂,游戏人生的效果。
        八是自嫌:自觉形秽,本名太土,登不得大雅之堂,故起个笔名,用美遮丑,以补缺陷。
        九是自炒:自我包装,自我炒作,自我拔高,以获某种功利、商业、声誉的效用。
        十是自惘:文字迷信,经某种测字先生的“点化”,企图利用笔名改运,而逢凶化吉,甚至飞黄腾达。
        总之,笔名文化现象就像所有文化现象一样,本身应当中性,但由于主观动机的不同,往往造成不同客观效果。
        从文人作家的笔名顺便插科打诨,再多谈一点中国人的“取名”文化。
        本来汉字的构成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等法;此外还有同字多音,同音多字,同音多调等特点。用汉字构成名字或名称,便可产生数、理、形、声、义五大认知,并还有心理暗示,甚至会带来不少意想不到的困惑与麻烦。
        当年,就有一家三个孩子,分别名叫爱国、爱民、爱党,连起来就是爱国民党,结果惹来政治恶果。还有一书香人家用“枬(nan同楠)”、“睦”、“观”、 “偲(cai)”四个字分别为四个子女取名,文字看起来似乎很雅,但语音听起来就像“楠木棺材”的排列。不少家长为子女起了一个似乎相当文绉绉的名字,不 料却给他们一生带来困惑与尴尬。更有甚者,在那些迷信人士怪力乱神的“魔咒”中,某些人名竟然可以使其所有者的前程皆毁,如有些老板,甚至官员领导以雇者 或属下名字的音或义来决定聘用或重用。在孩提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验,不懂事的顽童们常常没完没了拿一些孩子的名字起哄开心。
        就像那句最著名的歇后语“梁山泊的军师—吴用(无用)”一样,以下这些名字都有字形与读音所产生的反效果:
        余纯(愚蠢)、孟艳(梦魇)、刘雪(流血)、包丽(暴力)、涂莎(屠杀)、夏柳(下流)、夏瑰(下跪)、吴然(污染)、吴池(无耻)、艾冰(癌病)、赵思 (找死)、赵莎(找杀)、吴雅(乌鸦)、吴德(无德)、刘姬(留级)、傅蓝(腐烂)、季丹(鸡蛋)、申静(神经)、蓝薇(烂尾)、姚妍(谣言)、谭芯(贪 心)、谭岚(贪婪)、谢露(邪路)、沙丹(傻蛋)、顾辉(骨灰)、范桐(饭桶)、马彤(马桶)、马芬(马粪)、秦绶(禽兽)、邹思(走私)、范篤(贩 毒)、杜波(赌博)、麦吟(卖淫)、杜达(肚大)、杜鄂(肚饿)、岳静(月经)、邢玉(性欲)、范娇(泛交)、杨伟(阳痿)、魏勰(猥亵)、麦伟超(卖伪 钞)、严雅丹(腌鸭蛋)、魏贤玉(喂咸鱼)、朱纯丹(猪蠢蛋)、吕芬丹(驴粪蛋)、刘思慧(留死灰)、范辉路(犯贿赂)、常雄安(常凶案)、张志创(长痔 疮)、李伟军(李伪军)、孟强宝(猛强暴)、刘风茹(留丰乳)、薄如兆(剥乳罩)、毕云涛(避孕套)、佘敬业(射XX)等等。随着黄段子的流行,“日”是 一个很尴尬的取名用字。有一个叫“日猛”的男子到处成了人们的取笑对象,还有一名叫“日香”的女子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有些公司商号餐馆的名称也有这样的反效果,如“福斋(负债)”、“达魁(大亏)”、“辉安(灰暗)”、“雄安(凶案)”、“美琪(没气)”、“穹庐(穷 路)”、“胜凡(剩饭)”、“百佳(败家)”、“思旺(死亡)”、“竹苑(猪园)”、“琼岛(穷倒)”、“金记(禁忌)”、“双福(孀妇)”、“味王(未 亡)”等等。
        按说对名称应该不信邪,倘若如此,就必须有很强的自信心与心理素质,而一般人却很难达到。 
        圣贤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到“名”的问题。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老子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这段话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宇宙万物形成时,人类会给它们命名,但却非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皆由道所派生。庄子谈名最为潇洒,《逍遥 游第一》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战国《尹文子》的形名论揭示了语言的指称性与内涵等关系,称“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一名”。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把“名”解释 为"自命”,其《说文》称:“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宋代官修的韵书《广韵》认为:“名,成也。”苏东坡提及:“世间唯 名实不可欺”。严复指出:“一名之立,旬月踟躅”。古代有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宾也”。古谚道:“传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 子好名。”俗话说:“不怕生错命,就怕起错名。”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一个名字学的绝代大师。他经常“借音析字” 、“借义析字” 以及“借形析字”等,而把玩名字的玄机:如他巧妙地以“賈”代“假”,“甄士隱”代“真事隱”,“賈雨村”代“假語存”等;再如将“贾”分为“西”与 “贝”,“芹”分为“草”与“斤”来表示贾芹;第九十三回诗曰:西貝草斤年紀輕,水月庵里管尼僧。一個男人多少女,窩娼聚賭是陶情。不肖子弟來辦事,榮國 府內出新聞。
        





最新评论

删除 引用 Guest  post at 2016-1-01 06:55:20
当今的人们用网名代替了传统的笔名。

查看全部评论……(共1条)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