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谁复挑灯夜补衣(散文三篇)

发布: 2016-7-14 16:17 | 作者: 董鸣鹤



        谁复挑灯夜补衣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 半死桐》
        
        最令人心碎的莫过于生离死别,生离或许再见,死别呢?天亮了,我们穿过黑夜茫茫,再次投入白昼的怀抱。可是,人皆从生进入死,谁能从死返回生呢?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同来”不“同归”呢? 重游苏州,再过西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贺铸不禁悲从中来,化作一声凄凉的长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宇宙仿佛被永恒地定格在苏州西门,若干年前,携爱妻从此欢心而过的情境凝定在这儿,现如今,孤身一人走过西门的场景也将永远固守在这儿。苏州西门矗立在贺铸心中,贺铸的宇宙浓缩成了苏州西门,苏州西门成了贺铸的命运。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踏莎行·惜余春》),两情相悦,万水千山相隔,更何况都已白发苍苍!悲,悲,悲!尽管如此,毕竟可以两两相思。“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苦,苦,苦!然而至少可以“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贺铸《琴调相思引· 送范殿监赴黄岗》)。朝思暮想的人不在了呢?你怎么跨进他的世界?他早已躺在冰凉的地下。他又如何进入你的空间?他早已烟消云散。
        死亡站在你我中间。我知道你站在死亡的背后,可是你能看见我吗,亲爱的?
        妻子的死亡恰似一只利箭射进贺铸心中,贺铸悲痛欲绝,利箭拔出时拖出贺铸一颗活蹦乱跳的心。贺铸提前衰老,犹如“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枚乘《七发》)。
        多么希望再次听到你千叮咛,万嘱咐!
        多么希望重新拥有你的温存与溺爱!
        多么希望你对我破口大骂!
        多么希望你拿一把利剑刺人我的胸膛,这样,我,至少能够看见你怎样拿起剑,怎样刺入我的胸膛!
        可是,可是,唉,唉,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铸已经记不清多少年前多少回,妻子千叮咛,万嘱咐:
         
        君去也,远蓬菜。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贺铸《芳草渡》
         
        “原上草,露初晞”,老屋依旧在风中,新坟很快就要成为老冢。贺铸在老屋和新坟之间流连、徘徊,分不清哪个是新坟,哪个是老屋。老屋和新坟中都睡着妻子,只不过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一个床上,一个地下。
        陶渊明“徘徊丘垅间”,发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五首其四)的千钧喟叹。对于已经提前“死亡”的贺铸来说,“空无”并不可怕,“空无”之前的一段“有”,妻子死亡之后的慢慢活太漫长,太漫长……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再次想起自己的妻子,起身下床,推开老屋的门,走向新坟,消失在黑暗的雨中。
          
        苦吟
        
        “一切我所向着的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不信仰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凡·高致其弟泰奥书信 
         
        一说起“苦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贾岛,更进一步讲是贾岛的“推敲”。
        传说贾岛在长安街上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时,冲犯了京兆尹韩愈。
        其实无论“敲”,还是“推”,在特定的情境中都会传递出悠悠意味。典故的本身已经无关紧要,令人回味的是其中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
        在这则脍炙人口的典故中永恒地闪烁着一种精神——执著,其中负载的不仅仅是诗人的倔强,更是诗人的孤苦。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贾岛云:‘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其自注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不知此二句有何难道,至于三年乃成,而一吟泪下也。”任何事情都有岸上人和河中人之分,岸上人又怎么可能知道掉进河中之人的苦呢?
        贾岛一头栽进诗歌的大海中。在诗之海中遨游是需要天分的,贾岛不是没有天分,问题是他要突破个人天赋所能达到的成就的界限。好不容易突破了一次,已经皮开肉绽,对诗歌的热恋掩埋了贾岛的苦痛,他毫不犹豫地开始再次冲击。所有的孤苦都是因为贪婪——对艺术的一种贪婪,对艺术境界的一种仰望和渴求。这种贪婪不是占有,而是舍弃,漠视数量,放弃舒适,放逐轻浮。所以越贪婪越是对诗歌的一种尊崇;越贪婪越是对生命的一种敬重,越体现出一种生命尊严感。
        孟郊和贾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对难兄难弟,苦吟,“郊寒岛瘦”(苏轼)。孟郊《夜感自遣》曰:“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
        孟郊和贾岛岂止是“自仇”,简直是“自戕”。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也许只有方干《闲居遣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描绘出他们的作为以及作为的孤苦。可是无论怎么孤苦,他们心甘情愿。其实,当一个人彻底投入一种事业时,就不再是他在牵着事业走,而是事业在牵制着他奔波。也就是说,无论他们心甘不甘,情愿不愿,他们都得如此,也只能如此。此时,苦吟已经不仅仅是他们执著的精神,更是他们的命运。与其说他们苦吟诗歌,倒不如说诗歌在苦吟他们。
        孟郊和贾岛在针尖上跳舞。虽然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风,但是,身心备受磨折,痛!痛!痛!又有谁能体会呢?诗人的哀号是无声的,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耗尽了精气,无力哀号。徐志摩说他作诗,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完成,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地苦难。创作成功一首诗对于真正的诗人就是一次生命的透支,一次精神上的蝉蜕。作诗,对于他们已经不仅仅是舞文弄墨,还是“破心”,“心破”是他们的宿命。除非他们仅仅把写作当作一种消遣方式或者谋生手段,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胡乱书写,开心和经济是他们的直接目的,也是最终目的。创作和书写是两种不同质的作为,书写是一种满足(肉的满足);创作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灵的满足),更是一种付出,以最大的付出搏取最小的拥有。
        《复活》中玛丝洛娃初次登台亮相一个场景,托尔斯泰修改23次,前后持续十年,你会这样做吗?曹雪芹“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成功千古情书《红楼梦》,你能做到吗?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创作往往是随心所不欲,只有忍无可忍,才能豁然开朗;创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精雕细刻才能精益求精。而这一切是要付出代价的,你的岁月属于艺术,你的喜怒哀乐属于艺术,甚至你整个生命,你最后一声叹息都属于她。
        你愿意吗?你当然愿意,因为这是你的命运,你的人生,你深深知道人生需要舞动。
        难道在苦吟中就仅仅只有孤苦吗?百思不得其解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思考是一种智慧的探险,个中自有阵阵趣味 ,无论多么稀少,多么短暂。  百思,突然解了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泪水中有幸福在涌动!更何况深知自己创造的艺术还会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以及生命的激情。这些都是苦苦吟哦中迎面吹来的阵阵凉爽的风。
        阵阵凉风抚慰着孟郊、贾岛。
        他们站在针尖上,迎风而舞。
        
        相思
        
        李清照一直在书写一封情书,一封思忆、爱恋丈夫赵明诚的情书。
        赵明诚在世时,只要丈夫不在身边,李清照的心就坠入相思的万丈深渊里。
        《醉花阴》中,李清照幽幽倾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中,李清照脉脉依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思苦。
        苦相思。
        相思再苦,相思的人儿都在那儿。
        你不去见他,他终究会见你。
        一旦分别,一朝再见。无论空间多么遥远,无论时间多么漫长,所有的倾诉都有了倾听,所有的依恋都有了依靠,所有的离怀别苦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就站在他的面前,泪流满面,冲压下来的是他的热吻!
        1129年,赵明诚英年早逝。
        死亡,对于死者是解脱,对于生者却是枷锁。赵明诚彻底地离开了李清照,李清照能够完全离开赵明诚吗?
        孤雁单飞,凄神寒骨,李清照写下千古绝唱《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要知现在,何必当初?  
        要知现在的孤独是多么地悲苦,多么地难以忍受,何必当初的无限思慕,无限怜爱?
            可是,又有谁能料想将来?悲过才知道会悲,苦过才知道是苦。
        如果没有现在无穷无尽的思念,无边无际的苦痛,又怎知过去爱得究竟有多么牵肠挂肚,多么刻骨铭心。
        然而,无论如今怎样地苦苦相思、苦苦追寻,相思的人不在了,你到哪里追寻?
        相思的人还在,在阴间。
        阴阳之间一面墙,自古无人穿越。不是不想穿越,是无法穿越,是不能穿越。
        除非你自我了断,命赴黄泉,可是,漫漫黄泉路上,你追赶得上他吗?历经万苦千辛,你终于追赶上了,然而,茫茫新魂、旧鬼中,你找寻得到他吗?纵使你发现他了,他还认识你吗?奔流的是岁月,摧毁的是容颜。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孤雁儿》中,李清照哭诉。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中,李清照悲歌。
            假如赵明诚还在,听到李清照如此哭诉该是多么地伤心!
        假如赵明诚泉下有知,听到李清照这样悲歌该会如何疯狂地撞击阴阳之间的那面墙!
        可是,现如今,无论怎样地哭诉都只是李清照一个人的哭诉了,无论怎样地悲歌都只是李清照一个人的悲歌了。
        赵明诚早已随风而逝。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一种相思”,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来愈浓厚、越来越沉重;“两处闲愁”,也许都在,只不过一个人间、一个地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苦吗?苦!可是,毕竟曾经“沉醉”,沉醉在赵明诚的爱中。李清照悲吗?悲!然而终究有过“兴尽”,兴尽在对赵明诚的爱中。
        爱过,被爱过。
        李清照的一生是爱的一生。
        我想起少女时期的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那个客人是赵明诚吗?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