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巴别塔”天机揭秘:西方寓言的“汉语言”阐释

发布: 2016-7-14 19:40 | 作者: 朱鲁子



        源自《圣经》的“巴别塔”是一个寓意无限丰富的哲学“寓言”。几千年来,它一直在锻造并考验着人类的智慧、理解力和想象力。从特殊的“汉语言”的角度把“巴别塔”理解为一个哲学“寓言”,而非仅仅是一个宗教的神话传说;用哲学解释学的方法将其还原为一个由“语言之砖”即词语、概念、范畴和“石漆”(方法)即逻辑、语法构造而成的“理论体系”,而非是一个实在性、实用性的“建筑”,其意义不可估量。“巴别塔”的存废,取决于“语言之砖”的“质量”;而“语言之砖”的“质量”,却是由“交流”(“烧”)决定的。这一独辟蹊径的全新阐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宗教神学和历史考古学实在化的僵化阐释中走出来,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从以往西方哲学的主观性抽象阐释中走出来,从而使我们一窥“巴别塔”的堂奥,彻底终结宗教神学与哲学互不兼容的历史恩怨。

        一、何谓“巴别塔”
        “巴别塔”之名来自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旧约·创世记》第11章第1-9节。它说的是,大洪水之后的人类为了“传扬自己的名”,要造一座通天塔,而上帝则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无法合作施工,通天塔自然坍塌。所谓“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巴别塔”是《圣经》中继“伊甸园”、“挪亚方舟”后,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传说,无基督教信仰的东方人知道的少一些。“巴别塔”的传说,与人类“语言”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人类所有典籍中最早记载人类语言变乱原因的,故后人多是在“语言”方面给予关注和研究。在西方,有很多语言学校或语言研究机构就直接以“巴别塔”来命名。
        “巴别塔”的传说西方人妇孺皆知,对它的解读也丰富多彩,他们也大都认同这个传说是一个“隐喻”的说法,并清楚这个传说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如,欧文·沃尔法思说:“在本雅明看来,堕落(Fall)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堕落,是从以上帝为灵感的命名语言上的堕落,同时标志着‘人的语言的诞生’。……巴别废墟就是写在墙上的寓言书写。借‘历史天使’那凝视的眼光来看,这些废墟被‘进步’的旋风卷起,以‘一堆废墟’的形式继续‘向天空’堆积。这就是一个‘向后看的预言家’所看到的现在的‘真相’。……”不难看出,本雅明的这种阐释是文学性的、主观随意的。另外,著名后现代思想家雅克·德里达也写过《巴别塔》一文专门讨论“巴别”的意义问题,但其思维与本雅明并无二致。迄今,除了将此传说解读为人类僭越自己的身份即妄想做自己不可能的事情——构建“乌托邦”之外,我们很难看到更积极的解读。
        对于大多数东方人特别是操着“汉语言”的中国人来说,“巴别塔”是比较陌生的,但,这可能恰恰给了我们真正理解它的一个难得的机会或契机:如果我们将“巴别塔”视为一个哲学性的“寓言”,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构建“巴别塔”的材料——“砖”和“石漆”,作非实在化的引申的理解,即将实在化的“砖”理解为抽象的“语言之砖”即词语、概念、范畴,把“石漆”理解为构造词语、概念、范畴的“方法”即逻辑、语法。
        如此一来,则“巴别塔”的秘密就彻底地对我们敞开:原来,“巴别塔”与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的“汉语言”有能力揭秘“巴别塔”天机。下面,我们就根据通用的《圣经》中译本来解析一下“巴别塔”的有关文字:
        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始祖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偷吃了“智慧果”,从此后,人类的眼睛“明亮了”——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始祖,其后代将罪恶发展到极致;上帝后悔造了人类,决定用洪水来灭亡人类;可是,挪亚的操守赢得了上帝的青睐,故,上帝命挪亚造方舟避难。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退后,“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历经洪水之劫的人类,背井离乡,终于在“示拿地”(据史家考证,“示拿地”在今天战火纷飞、苦难连连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找到可以安“家”的地方。
        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巴别塔的秘密,透过上述文字在一句句地诉说和显现。此时,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关系:“彼此商量”,“来吧”。“砖”,可以当“石头”的“砖”,与后面的可以当“灰泥”的“石漆”一样,都是用的“隐喻”手法。“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细腻而极其到位的描写:把“砖”“烧透”。一个“透”字——好一个“透”字,直接指向了“砖”的“质量”。
        显然,这里我们不应该将“砖”和“石漆”简单地、直接地理解为实在的“建筑材料”。那么,“砖”和“石漆”意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这里的文字,没有明确地透露出来。——很明显,在这里,埋下了考验人类智慧、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伏笔。
        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做砖”和“石漆”的目的是建一座“通天塔”来“传扬我们的名”,免得“分散在全地上”。于是,大家雄心勃勃,齐心协力,工程进展顺利:一座“城”和一座“塔”,已具雏形。
        无疑,本节内容所叙述的人们免得“分散在全地上”——上天——的企图是有违上帝欲让洪水之后的人们“遍满了地”(“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见《创世记》第9章)的意图的。这样,也就为以下耶和华的作为预设了伏笔。
        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上帝关心自己的“造物”,一切尽在耶和华的掌控之中。
        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已经“眼睛明亮了”(《创世记》第3章)的人,他们“一样”了,因为他们具有“一样”的“言语”。——这里点出来“一样的言语”的“威力”:具有这“一样的言语”的人类,不仅有可能建成“城”和“塔”,而且,“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注意:“看哪”这个词透露出耶和华上帝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复数”。
        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毫无疑问,“城”和“塔”的建成,直接威胁到上帝的存在和权威。因为,通过耶和华之口所说的——“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不难看出:说着“一样的言语”的人民,似乎具有了上帝那样的“无所不能”的品格和能力。“神”与“人”的不平等的等级关系受到了威胁。
        注意:这儿耶和华上帝又用了一个令人难解的复数“我们”。
        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上帝说到做到——人们的“言语”被“巴别”即“变乱”了。于是,“城”和“塔”,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于是,造“城”和“塔”的目的——“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即“上天”——落空了:“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
        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最后一节是结论:人类“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即欲与最高者——“神”或“上帝”——对话的初衷彻底失败了。因为,对话的平台——“巴别塔”由于上帝的干预——“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而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