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熊、蝙蝠和百灵鸟的故事——谈谈诗歌音乐性

发布: 2016-8-25 17:08 | 作者: 鹰之



        汉诗百年之际,不少大众媒体都在忙着为新诗开药方,短期出现了一阵为“百岁老人”补上“成人礼”般的热闹,这令我想起,前几年老夫妻们领着孩子去影楼补拍婚纱照的热闹场景。其实,很多诗歌写作的常识性问题,现在才想起来讨论,实在有些太晚了,值此《辽宁日报》讨论汉语新诗音乐性的老问题,笔者也凑几句热闹。
        诗歌要不要讲究格和律,讨论来讨论去无非三种论调,其一,必须讲究音乐性,否则和其它文体丧失识别性,我们暂且命名为百灵鸟;其二,不讲究,既然是自由体,干脆打破坛坛罐罐自由到底,我们暂且命名为熊;其三,可以不严格,还是讲究一些更好,我们暂且命名为蝙蝠。这三种论调乍看起来都有其道理,但细一分析毛病就出来了,这三种“动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旦我们肯定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将令其他两种沦为“窦娥冤”。
        首先,有些诗只有讲究音乐性和相对严谨的格式方能称其为诗——内容诗性不足形式补,否则其诗性当真就大打折扣,让人读起来兴味索然。这类诗歌以抒情为主基调,主题相对比较轻浅,如果再辅之于优美的修辞曼妙的韵律,当真是大众眼里的好诗,这不便是姿态优美歌声美妙的百灵鸟吗?
        比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节选)
        
        再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
        
        第一部
        一崔二爷收租
        公元一九三0年,
        有一件伤心事出在三边。
        
        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
        穷人多来富人少;
        
        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
        那块地不属财主家?
        
        一九二九年雨水少,
        庄稼就象炭火烤。
        
        瞎子摸黑路难上难,
        穷汉就怕闹荒年。
        
        荒年怕尾不怕头,
        第二年的春荒人人愁。
        
        这类诗歌如果去掉节奏感和韵律诗性还能剩下什么?这不便是谢冕老先生一再强调诗歌必须押韵讲究音乐性的好诗吗?但是如果世上就剩下这么一种诗歌,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那国家一再强调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诗坛会成什么样子?
        其次,有些作品根本不适合讲究所谓音乐性、节奏感,甚至最好连修辞也不出现,一旦在形式上过分强调,会弄成摆个姿势痛苦,摆个姿势思考,摆个姿势批判般的夹生,这在意蕴相对比较深刻的理性作品中常见,大多数情况下叙述是其主基调。
        如,诗人于坚的代表作《零档案》:
        
        《档案室》
        
        建筑物的五楼锁和锁后面密室里他的那一份
        装在文件袋里它作为一个人的证据隔着他本人两层楼
        他在二楼上班那一袋距离他50米过道30级台阶
        与众不同的房间6面钢筋水泥灌注3道门没有窗子
        1盏日光灯4个红色消防瓶200平方米一千多把锁
        明锁暗锁抽屉锁最大的一把是“永固牌”挂在外面
        上楼往左上楼往右再往左再往右开锁开锁
        通过一个密码最终打入内部档案柜靠着档案柜这个在那个旁边
        那个在这个高上这个在那个底下那个在这个前面这个在那个后面
        8排64行分装着一吨多道林纸黑字曲别针和胶水
        他那年301800个抽屉中的一袋被一把角匙掌握着
        并不算太厚此人正年轻只有50多页4万余字
        外加十多个公章七八张像片一些手印净重1000克
        不同的笔迹一律从左向右排列首行空出两格分段另起一行
        从一个部首到另一个部首都是关于他的名词定义和状语
        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他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活动规律
        没有动词的一堆可靠地呆在黑暗里不会移动不会曝光
        
        这类诗歌一旦讲究格律勉强弄出节奏感和音乐性会是什么样子?有那个必要吗?我们能因为其形式不够优美而否定它不是诗吗?而诗人于坚就凭借这首诗获取国际大奖,从而奠定诗坛的地位。
        有人可能说,这首诗是个别事件,属于特例,不能作为诗歌是否讲究音乐性的例子,那好吧,我们把杜甫的三吏三别拿来总算具有代表性吧: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毫无疑问,这绝不是适合讲究优美和旋律的那种诗,其流传于世的根本原因更是与形式的讲究无关,它就是一首以叙述为主体的纪实批判诗,叙述的准确客观性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把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用自由体形式再写一遍,可能会是一篇比较讲究音乐性的作品吗?如果强制性给它补加音乐性,那种揪心的疼痛感和批判性效果还存在吗?作者那种凝重的书写氛围还存在吗?
        再者,有些诗是是否讲究音乐性都可以的,的确讲究一些比不讲究更完美一些,这大多出现在抒情性、批判性、说理性不怎么强烈的智性诗中。如西川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这首诗就有一定的音乐性,但并不强烈,只有淡淡的照应,但因为这点“淡淡的照应”的确比一点音乐性没有更耐读更赏心悦目了。
        由此可见,这种“非鸟即兽”的讨论可以休矣,熊如果能飞,天上还有鸟吗?百灵鸟如果像熊那么孔武有力,这世上还有野兽吗?但都成了非鸟非兽的蝙蝠,大千世界又有什么乐趣?盲人摸象般的结论虽说对一个成熟诗人没什么影响,对于刚入门的初学者危害却是很大的,会误导他们走多少年的弯路。诗歌中的熊、蝙蝠和百灵鸟都是很可爱的,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其中的某一种就剥夺了其它两种的生命权,所有非此即彼带有倾向性的论点都是偏颇的。作为读者而言,既然书店摆着那么多书,有音乐性和没音乐性以及若有若无的都有,你喜欢哪种类型就买那种好了。作为写作者而言,更是无需讨论的伪命题,讨论来讨论去最终你还是只能听一个人的——上帝,当代表灵感的第一句到来了,是否具有音乐性你就已经说了不算了,否则一首诗的整体性便不存在了。这就好比,孩子都出生了,你都看见他的肢体器官了,你还能修正他的性别吗?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