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朱文访谈:我的电影不能没有诗意
翟永明

翟:朱文,说起你的电影,许多人都觉得很神秘,很奇怪,因为极少有人看过,但又得过很多奖,所以就更让别人加以想像。我倒是两部都看过。柏林电影节那次《云的南方》首映式,完全是凑巧,被朋友带着去看了。后来放映怎么样?

朱:挺成功的,几乎场场爆满。

翟:一共放了几场?

朱:5场。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有一个艺术院线,后来买了《云的南方》的版权,在德语地区的一些影院放。乌利希(青年论坛创始人)告诉我说票房很好,电影挺受欢迎。

翟:对,后来我在地铁碰到DAAD的负责人,她背着包,说是去看你的电影。她后来说看了电影后很喜欢。其实你很早就介入电影了,是不是?我认识你的时候,你正在写《巫山云雨》的电影脚本,《回家过年》是不是也是你写的?

朱:《巫山云雨》是根据我的一个短篇小说《我负责调查的一桩案件》改编的,这篇小说最早还是发表在《今天》上的。《回家过年》是我的第一稿,和余华等合写的。《巫山云雨》电影里有一个细节,你记得吗,一个人不停地打电话但是总是打不通,灵感哪来的呢,就是我在巫山体验生活时给在成都的你打电话,当时的巫山通信非常落后,打通一个长途电话就像摸彩票中奖一样难。

翟:现在看《巫山云雨》是不是多少有点儿想自己拍?

朱:没有。这部电影是有些遗憾,导演章明当时也是第一次拍电影,没有经验。他是土生土长的巫山人。钱也不太够,但是就这样了,遗憾的艺术嘛。就是作为文献片,现在看来也有一点意义。

翟:那天我在白夜碰见一个人,他说以后要看真正的巫山县,就只有在你的电影里看了。

朱:对,对。当时拍这部电影就有这样的考虑,我把三峡工程作为一个元素放到了故事中。形式上也非常有贡献。关于90年代的江边小县城的生活。它和时代有一点错位,可能好电影都有一点错位,不能马上被消费掉啊。我看到很多评论,有人评价它是九十年代的《小城之春》。这应该是很好的评价吧,虽然我一直看不出原版的《小城之春》有多好。

翟:当时没有说你去拍?

朱:没有这想法。当时刚辞职,在专心写小说。

翟:辞职前你在什么地方工作?

朱:辞职前在一家火力发电厂工作。我大学学的是动力工程,专业对口。

翟:有很多中国电影如果不能在影院放映,你觉得有意义吗?

朱: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不是你能左右的。我说过在当代中国,电影领域是最落后的一个艺术领域。审查制度、电影市场等等因素让你举步为艰,尤其对一个年轻导演而言。象《云的南方》这种电影最终通过审查,拍出来我还算满意,就算非常走运了。

翟:你的两部电影都通过审查了么?《海鲜》通过了吗?

朱:《海鲜》没有,《海鲜》压根就没打算通过。

翟:你觉得一般的导演他看重票房么?

朱:以前没有票房这个概念。

翟:中国电影没有票房这个概念。我觉得现在的导演才会出现票房这个概念。但在中国电影初期,在二三十年代的电影界绝对是看重票房的。

朱:我们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拍电影被看作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业。包括这些拍地下电影的都是这样的思路,就是要拍一个牛逼的电影,了不起的电影,没有想到市场,至少开始的时候没有想。中国电影市场非常不健康,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而且这个游戏不是公平的游戏。我还在学习这个相当晦涩的游戏规则。

翟:你觉得韩国电影怎么样?韩国电影的兴盛肯定跟他们的电影审查制度有关系。

朱:韩国电影很热闹了,但是和中国电影之间我总觉得缺少可比性。韩国经验在中国也许很不灵。审查制度是个根本问题。前几天有一家媒体采访我,问娄烨被罚5年不准拍片我怎么看的。我说非常遗憾,一个这么有才华的导演在他人生最好的时期被禁止拍片,一个人一生能有几个5年?我觉得很不公平也很不人性。一个导演要拍片,就象他的一项生理需求,就象撒尿。你不能因为他把尿撒在小便池外面了,就勒令他5年内不许撒尿。我觉得这个他妈的很荒谬,这种荒谬在中国却是一个现实,大家习以为常。

翟:这里面既有审查制度的问题,也有观众的看片取向的问题。比如王超的那部电影《江城夏日》,观众就根本没人想看,院线也不愿上。观众和导演的取向完全都是两回事,观众根本都不进入你的层面。这个我也觉得是一个问题。

朱:这有一个过程,观众和电影工作者要慢慢适应对方,慢慢培养对方。就像谈恋爱一样,先拉上手对上眼,再说别的。

翟:如果观众和导演的欣赏水平和关注的兴趣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了,他们就会互相了解。观众也就爱看他们的电影了。我觉得现在盗版碟在中国培养了不少具有高端口味的观众。很多人想看你的电影了,都是通过盗版碟那里看到的,不是通过院线里看到的。

朱:我的电影盗版碟都看不到。

翟:为什么呢?

朱:多方面原因。我个人在这方面不太积极。

翟:为什么呢?你不愿意被别人看到么?

朱:我觉得暂时看不到,也没有关系。做一部电影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次到最后完成时,我早已经烦了,就想丢下,就想把它摆脱掉,什么也不问。而现在的情况是什么事都要导演自己去做。我的态度是,能不做的就不做,连谈论也不想谈论。

翟:但是盗版碟就没有这个问题啊?你只要把版权卖给别人就完了。不用你去宣传。

朱:拥有《云的南方》国内版权的公司倒闭了,所以它的发行被耽误了。《海鲜》是另一个问题,它的投资人不希望在国内传播这个电影。他们觉得这个电影会给他们带来麻烦。

翟:那么你现在就弄成一个比较神秘的导演了,国内一直都没有多少人看到过你的电影。

朱:这也不错。等我办回顾展的时候一起看吧。

翟:我觉得中国电影业的现实很难改变。简直太困难了。

朱:已经在变,只是不是大家希望的方式。我们希望的方式,不会有的。个人能做的只是适应它。

翟:国外不管怎样都有它完善的院线,有它完善的渠道。中国根本就不可能。就算你审查通过了,上映、票房也是有问题的。

朱:对,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一锅烩,没有商业片,艺术片之分。导演的问题是在求生存。你能在这个体制里面能有饭吃,能在这个市场站住,就算成功了。但如果你还要追 问:我为什么要吃这碗饭?这个事情就很难再做下去了。想当年开始写作的时候,会天真地想这个状况未来会好一些,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没变,是我们自己变了,变得宽容了,随和了,麻木了。

翟:那年轻导演怎样看待目前这种状况呢?

朱: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很多年轻导演都有所坚持,虽然他们的来历不一样,但我觉得他们都比以前务实。你当然不能等到天下太平了再出来做事,那会儿你都老得拍不动了。

翟:那你说现在中国电影环境如此糟糕,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拍,你觉得是怎么回事?

朱:那当然。这个行业很现实,金钱美女!从某种角度说,电影就是这样一种虚荣浮华的艺术。老百姓有时比电影工作者还关心电影,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就不奇怪了。

翟:对,现在许多人都在说我有一个电影梦,然后说我想要拍电影。我觉得你刚才说得挺好,电影其实就是一个浮华世界,虚荣的世界,镜花水月一样的诱惑,让人有一个幻想。

朱:对,尤其是年轻人。所以一定永远会是前赴后继的。

翟:照理说中国电影现在这个状况,本该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了。但反而更多的人前赴后继地来趟这道浑水。

朱:我觉得这跟电影的普及有关。跟盗版的普及有关。

翟:对,我觉得这也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关;与读图时代有关。现在所有人都觉得文字太边缘化了。但影像的诱惑力却比较大。电影更是如此,可以给有抱负的人一个阶梯。

朱:对,看起来拍电影肯定比写东西要吸引人一点。因为影象直接、立刻抵达,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文字才更有魅力。

翟:所以刚才我问你为什么不愿意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你,既然你选择了拍电影。

朱:这跟我的性格有关。我觉得我的电影,和我的小说一样,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当然也许会得到更大的关注,这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现在我可以继续拍,也可以继续写,这就行了。我对“量”一直没有多大野心。

翟;我是这样,当然我也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朱:你真是要对“量”很有野心的人,才有热情,才有“量”的征服欲,真的有巨大的热情,你才可能去克服重重困难,这事勉强不来。

翟:你觉得你热爱电影吗?

朱:我喜欢吧。

翟:你以前爱看电影吗?

朱:还可以。我干的时候很热爱,不管是文学还是电影。但我也放得下。不够敬业!

翟:也不是不敬业,我觉得放得下也是一种境界啊。一种很高的境界。拿得起很容易,放得下可不容易。

朱:在这个问题上请一定批评我,别让我更懒散了。我想跟我性格有关,跟海洋性格有关。我慢慢地了解我父亲我爷爷我出来的那个地方,我觉得他们都很放得下的。我爷爷是靠海吃饭的渔民,我爸爸是半个渔民,然后独自从家乡出来谋生这样的。我妈这一系是飘洋过海的华侨,与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第一部电影叫《海鲜》嘛。

翟:那你拍电影取名海鲜有没有与这有关?

朱:鬼使神差,不是自觉的。我是在内地长大的,成年前没见过大海。但我一直很喜欢吃海鲜。最早内地吃不上新鲜的海鲜,只有腌货、干货。我印象中只有我们家吃,周围人家都不吃。后来长大了四处旅行,去海边总是优先的选择,看到海就高兴,闻到海风就舒服,觉得有营养,但是也没有细想。还是拍了《海鲜》以后,我必须全世界地去介绍这部电影,回答大同小异的问题。有一次我忽然想到,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是血液里的记忆在起作用。第一部电影拍《海鲜》看来不是偶然的。

翟:《海鲜》和《云的南方》你更喜欢哪个?

朱:我更喜欢《云的南方》,因为《海鲜》的那个方式,和我的小说一脉相承,而《云的南方》有所突破。

翟:不是说方式。我们不谈方式,就说从电影本身,你更喜欢哪部?

朱:《云的南方》。拍《海鲜》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说拍就拍了。

翟:但是也可能正因为你不太在意那个专业的框框吧?我觉得海鲜里面一些东西还是比较独立,比较带有个人色彩。

朱:这两个电影都有很浓的个人色彩,都很独立。问题不在这。《海鲜》和我开始写小说时犯了同一个幼稚的错误,就是出手太快,一遍写完就拿出去发表了,以为自己才大气粗。我自己清楚,我是有机会让《海鲜》更上一层楼的,但是错过了。现在只好去接受《海鲜》作为我的处女作吧。

翟:是不是当时看别人的拍的电影都不是特别顺眼?

朱:不是和别人比。就是自己要拍电影。

翟:你为什么要拍电影,你又不热爱拍电影。

朱:电影就在手边啊。拍电影以前,我已经停止写小说,晃荡半年了。当我决定做一件新的事,电影正好在手边。当时也有朋友整天在我身边说:你拍电影肯定牛逼。

翟:那你当时拍电影是因为别人叫你拍?

朱:也可以这么说。如果当时戏剧正好在手边,我可能就干起戏剧来了。

翟:那可不一样,很多人叫我拍电影,我就从来没动过念。

朱:你拍电影,我们都不答应。翟永明怎么能干这么无聊的事呢?

翟:有没有觉得自已的才能还可以做写作以外的事情。

朱:我一直觉得,写东西、拍电影什么的,我干这些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是退而求其次,因为生活中没有更有趣的事情可以让我去做。

翟:那什么是你觉得有趣的呢?

朱:现在还没找到。

翟:我还算多少了解你,我原来还想,你有可能不再拍电影,又去干别的了。我想你有可能下一步去当一个艺术家。

朱:你指的是艺术家那个行当吧,我没想过。

翟:你前面讲了很多,把现在电影业的现实都归结到审查制度。假如我们说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完全开放了,你认为我们的电影会象韩国一样,会有很好的电影出来么?

朱:会的。我不完全归咎于审查制度。

翟:我也不完全归咎于审查制度。现在所有问题都可以推到审查制度上面,但我觉得还有其他问题。导演本身也很有问题。

朱: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成熟,每个环节都要有非常成熟、专业的人员。相对于导演,我觉得好的制片人更加缺乏。我的两部片子,都是自己做制片人。是没有办法的情况。

翟:那你觉得除了这些(审查制度、制片人等等)之外呢?中国的导演自身才华、自身对电影的思考和追求有没有什么问题?

朱:现在我比较能理解别人。尤其是年轻的导演,我都由衷地表扬他们。谁能说清自己的才华有没问题呢,优点也是缺点,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对电影的思考和追求也与他们的现实处境有关。

翟: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没有一个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把自已的才华和想法发挥到极致?

朱:对,我觉得他们比前辈困难得多。另外成长的节奏也不一样。和老一代比,我觉得年轻一代的起点比较高,他们应该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翟:我觉得中国电影现在比较怪,比如陈凯歌他们现在都很热衷于拍那种与国际接轨的片子,全球化的制作模式,都是些大制作,动不动就几个亿的投资。但拍出来的都是些没有背景的、概念化的、假大空的东西。年轻导演都是踏踏实实的立足本土,拍一些与现实有关的电影,但他们几百万的投资都很难找到。

朱:我觉得现在全社会都是向钱看,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志只有一个:就是钱的标准。电影也不例外。第五代的成功导演,其实也就是那两个人,在比着挣大钱,看起来他们很缺钱的样子。

翟:可能钱都成为评判他们是否成功的标准了。不光是外界,他们自已没准也这样判断了。

朱:我觉得中国可能要过个叁、五十年,才能从钱上缓过劲来。

翟:对,因为中国人前些年穷怕了,一切都处于空白,现在是一个完成积累的过程。可能现在大家都还处于一个穷凶极恶的时代。对钱、对名、对利都穷凶极恶。

朱:要过三五十年,大家才会注意“不要吃相那么难看”啊。

翟:三五十年太远了,现在还是有那么多人都想拍电影,等不了那么久。但确实电影会遇到很多非常困难的问题。

朱:你如果是一个有才华的导演,要拍一些符合市场规律的电影,我相信不难。一次两次对着市场打偏了,较正一下准星,总会有打中一次的时候嘛。港台导演做到了,他们有市场的基本素质,大陆导演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你要先想这样的影片是不是你想拍的。我自己对商业电影并不抵触。在周末你去看电影,谁都愿意看一部搞笑的、轻松的电影,谁也不想去受教育,这很好理解。

问:你觉得国内导演在商业片上有很成功的例子吗?

朱:有啊,冯小刚,还有张艺谋什么的电影,商业上都很成功啊。不管你喜不喜欢。

翟: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张艺谋、章子怡这样的人都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获得了个人的最大成功。他们现在追求的是一种所谓世界电影,拍的都是些没有背景、不知年代、空洞无物、充满东方奇观的“全球化电影”,靠的也是全球资本的支撑。这样的成功模式会不会对年轻导演形成一种诱惑,就是说,当机会没来时,拍地下电影,争取在国外获奖。当机会来了,当全球性资本真到手边来了,也就当起张艺谋、陈凯歌第二了。毕竟这是成为世界级导演和创造票房神话的保证呵?

朱:能多几个第二也不是坏事啊。什么样的导演都有,什么样的影片都有,不但有而且都能生存下去,那么中国电影就有意思了。

翟:听说你很想拍韩东的《扎根》是吧?

朱:对。我对这本小说特别有感觉。

翟:是拍电影还是电视剧?

朱:拍电影。投资先不论,先算周期,想要拍四季,根据我的设想做到位,我算了一下,加上筹备,这个项目需要我在农村至少呆上两年。我跟韩东开玩笑说,你是写一本《扎根》,害得我要在村里真的“扎根”了。

翟:说到表演,当时拍《云的南方》的时候,主角起用李雪健,有没有考虑院线等这些放映的因素?还是你只考虑他的表演?

朱:其实没有。我喜欢他的表演,他不是那种有票房的明星。

翟:你是不是当时觉得他有点儿票房号召力?

朱:没有,没有。最开始没有考虑李雪健,因为那会儿他因为癌症已经淡出影坛。后来田壮壮告诉我,李雪健已经康复,可以演戏了。我一见他,就觉得他合适,当即就拍板了。《云的南方》是他复出的第一部戏。还有一点,李雪健有大难不死的经历,正适合“徐大勤”这个角色。他是个演技派的演员,“老戏骨”那种,和他配戏的,我几乎全都起用业余演员,使他能溶入整部影片的调子中。

翟:我觉得正因为别人是业余演员,他是专业的,所以很容易就看出来他的专业痕迹。

朱:要让他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做到不露痕迹很不容易。其实李雪健,我觉得他很草根,他不是专业学院出来的,不是那种专业演员。他的演技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他是有天份的,中国老百姓也特别认可他塑造的形象,比如焦裕禄。

翟:确实,我当时在美国看他演的焦裕禄,真把我看得有点儿感动。说来惭愧,我回想从小到大,我都很少在电影院里流过泪,但在美国时,看得真有点儿泪流满面。你想要把焦裕禄这样概念化的一个角色,演得让我这样一种人感动流泪。他的演技真的还是很不一般。

朱:宋江也演得好,味儿传神极了。

翟:其实《海鲜》里面演男主角那个,我也挺喜欢的。

朱:成太生,后来又演了贾樟柯的《世界》。他们说我的电影是旺男人的,因为这两个男主角都因为我的电影得了影帝,成太生是在南特三大洲电影节上获得了影帝称号,而雪健是在中国首届导演协会年度奖上获得了“最佳男主角”。

翟:你本身从写作和拍电影两方面,也是一个关注男性问题的人。你的作品比较关注男人视点。我觉得你的电影也算男性电影吧,里面的女性角色比较弱,我说的弱是指角色本身。

朱:是啊。谁叫我是男人呢。

翟:我觉得男性一般都喜欢你的东西,女性可能有的会排斥一些。

朱:不一定吧,你在别的男作家作品里见过对女性特别关注的吗?

翟:我在韩东的小说里看到过。

朱:韩东崇拜女人,我比不了。

翟:不是崇拜,恰恰不是。我觉得从他小说里,可以感觉他对女人的态度是很平等的。不是男女平等的概念。是没有孰高孰低之分,男人女人的优势劣势都是势均力敌的。这也许与他的经历、他的感受有关。他小说里,会给女人一个对等的位置。

朱:被骗了吧,哄女人高兴的才是大男子主义。这是一个男权的世界,是事实,我只是没有掩饰而已。

翟:哈哈,看你这个理论里本身就有大男子主义的东西。你首先就把女人看成头脑简单,容易头脑发热的人。一哄就高兴。韩东呢就不是如此。这么说吧,你以后会不会拍一部女性视点的电影呵?

朱:为什么不呢?

翟:你关不关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

朱:关注啊。

翟:比较喜欢他们那些人的电影?

朱:挺多的,小贾,从《小武》开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风格,小帅也是越拍越好,越拍越深入。娄烨,唯美,挺个人化的,我跟他开玩笑说,他拍的是作家电影。王超也是作家电影,很认真、严肃,我很喜欢。还有陆川,不知道算不算第六代,他的电影是另一个路数,也很好。还有……

问:那女导演呢?

朱:女导演本身也少吧。

翟:你看过李玉拍的一部《红颜》吗?

朱:《红颜》我没看过。怎么样?

翟:《红颜》我觉得很好。她比较从女性视觉出发。它的故事太陈旧了。但我觉得主题和细节挺好。她处理得都很到位。

朱:听起来已经不错。

翟:你觉得技术对电影重要么?

朱:重要。电影的技术决定着电影的品质。

翟:你好象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自已写剧本、自已制片、自已导,有没有自已动手剪辑?

朱:剪辑很关键,当然要自己干,导演只是不动手操作而已。

翟:你的片子都是你剪的么?

朱:可以说每一刀都是自己剪的。但是到头来发现每一刀都是自己剪的,也没什么意思。

问:没请专业的剪辑师吗?

朱:当然有,但是剪辑师听导演的。

翟:你在意一般老百姓对你电影的看法?

朱:在意,也不在意。

翟:你最着迷你电影的结构,还是语言方式?

朱:都不重要。我最着迷的还是其中的诗意。我的电影,什么都可以没有,我不能允许它没有诗意。这是我最核心的东西,也是我最想捕捉的。就这一点,我从写诗开始。到现在拍电影没有改变过。

翟:你对写作的看法和你拍电影的看法是一样的。那有没有把诗与电影结合起来?

朱:我的两个电影里都出现过一个诗人,都有一首我为该电影写的诗歌。自娱自乐吧。

翟:那你最想通过电影表达什么?

朱:我要表达很多东西,或者说什么也不表达。不同的人,从我的电影中会得到不同的东西,也许不是作者的初衷,但是也没关系。我希望我以后的电影能够大众化一些,尊重电影形式本身的属性。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