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sky
sky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艺术资本主义在中国
朱 其

前几天我看到《美国艺术》发表了一篇“向钱看: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由三个跟中国艺术圈很熟的美国批评家和策展人进行了关于中国艺术的对话。同前十几年西方评论界对中国大唱赞歌不同的是,近来开始不断出现批评的声音。

当代艺术正在同我们的国家一样,引来一场一千年以来未有过的大变局。当代艺术是一场正在上升的资本神话吗?卖得好就一定是好艺术家吗?当代艺术有一半是不是伪艺术?那些站在拍卖天价上的艺术家都是伟大的大师吗?那些明星艺术家能代表未来中国的民族灵魂吗?这些疑问正在兴起。

艺术家,还是艺术资本家?

这些年当代艺术的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是双年展的兴起,然后是艺术区的兴起,再是画廊的兴起,最后拍卖的兴起将这股当代艺术热推向高潮。这个所谓的兴起还不是零散的精英的崛起,而是一窝蜂的兴起。1996年之前中国一个双年展还没有,现在已经有七个双(三)年展了(上海、广州、南京、北京、贵阳、安徽、成都);艺术区四年前还只有北京798一家,现在已经由全国有七个城市有了,光北京就有九家(798、酒厂、草场地、观音堂、环铁、索家村、费家村、黑桥村、北京一号区);画廊从五年前的不足三十家,现在至少有三百多家。拍卖公司五年前排当代艺术不超过五家,现在至少已经有五十家介入。

这个庞大的艺术体系的崛起带来了大量财富,于是新老艺术家迅速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像方力均、张晓刚、罗中立应该都已经达到亿万富翁的财产了,年轻一点的像尹朝阳也早已是千万富翁,其余像李继开、陈可甚至迟鹏、张鹏这样80后艺术家都迅速在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就是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四年级学生的毕业展上,就有三个学生卖出从十九万到二十五万不等的作品。至于拍卖的动辄千万的价格则更像是文革放卫星,什么粮食亩产一万斤。

艺术家迅速的暴富,不断地买名车、高级公寓和别墅,艺术展开幕式都是豪华画册、飞机来回、住五星级酒店,展厅门口停满高级轿车,美女和记者如云。知名的艺术家越来越明星化,电视、报纸访谈不断,每一次“放卫星”的拍卖纪录一产生,全国各大报纸跟进报道。北京、上海的艺术博览会现在就如广交会,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个个就像商人、制片人、大导演前来洽谈生意,身后跟着不止一个助手。现在很多艺术女生的一个工作理想就是给大艺术家当助手。

当代艺术的财富效应使这个圈子在这二年不断发生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像仓鑫、马六明、张桓、荣荣这些原来在东村苦苦挣扎的艺术家,现在都已经是百万或者千万富翁。一个摄影或者绘画卖数十万或者数百万已不是难事。圈中在传张桓在上海郊区已经建起了全亚洲最大的工作室,有数十人替他加工作品。现在很多艺术家已经自己不亲自做作品,而是像电影导演一样,只出主意和想法,由助手替他画画、做雕塑、电脑制作摄影图片或者剪辑Video。有些艺术家甚至接洽展览和销售作品都交给助手,他自己只要接电话同意就行了,后面的事情都有专门雇佣的助手搞定,包括寄作品和作品资料、给媒体发简历和照片,作品卖了,他的账号上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十几万或数百万资金入胀。

像展望这样的艺术家,假山石作了十几年,他主要的任务是到各地假山石市场看石头,看定一块石头之后,他就不需要再多做什么了,会有助手替他结帐,会有厂家替他加工,会有助手将作品运到展览机构,展览完后再拉回来,会有专人接洽销售价格,最后钱到账。像张桓、徐冰、蔡国强、王度这样的海外艺术家,都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艺术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际都市、中心城市和地方小城这三点一线的资源,比如利用国际身份在北京建立盟友,利用北京盟友的资源,在国内宣传自己,在上层攻关,逐渐成为一个中国艺术代表,又利用中国身份在国际上获得展览、美术馆和基金会的资源。

在作品生产上,像从澳洲回来的沈少民利用像东北大庆这样的不发达小城,在那儿设制作工厂,利用那儿廉价的场地、劳动工人和原材料为他加工艺术品,在北京取得中国艺术家代表的身份,在大庆代表国际艺术家,请北京的艺术家、批评家到大庆,最后拿在大庆生产的作品到北京和欧美销售,卖的是国际艺术品的价格。从文革后社会主义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艺术家,似乎比老牌资本主义体系下成长的艺术家更精于艺术的生产和资本运作。比如工作室卖画制,不将50%分给画廊。还有圈内盛传的,艺术家自己将作品送拍卖行,甚至圈内盛传的有些拍卖的天价都是这个艺术家自己找人顶上去的,即使卖不掉也调动大众媒体追风报道,花点佣金做个广告也值得。

还有诸如控制自己艺术作品的投放数量,这在不少艺术家群体里已经变成一种口头相传的市场密经,比如进入市场早期要有一定数量,尽量不要让一家画廊控制,要让多家画廊分摊作品经营,这样作品可以分散到各个收藏群体。一旦作品分散面和结构合理了,所有买家就等于陷进来了,即使你以后画得差,收藏家们要维持这个艺术家的艺术圈地位、口碑和市场价位,因为这个艺术家以后艺术水平和艺术地位掉下来了,对谁都没有好处。到这个时候,艺术家就可以控制作品数量了,比如一开始每年五十张到八十张画,每张卖二十万到八十万,等到卖一百万到五百万时,就可以只画十到二十张。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在艺术资本主义运作方面所具有天分和无师自通的操作能量,可能要超出很多国际艺术界和中国老一代艺术人的想象。中国艺术家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善于操作的艺术群体,比如在九十年代中前期为了争夺去海外参加双年展的机会,结成兄弟会,一个外国批评家和策展人来中国后,从飞机场下来,见北京艺术家,由北京艺术家陪着去上海、杭州、广州其它城市见艺术家,一直到登上飞机回国,这个外国策展人几乎见不到这个圈子以外的中国艺术家。

艺术展览的展销化

艺术双年展是整个九十年代的一个焦点,由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带动,使中国的双年展也成为了一个学术象征,成为艺术圈地位、市场价格的一个评价指标。但近年来双年展逐渐敌不过商业体系的争夺,逐渐被边缘化。从原来万众瞩目变成只是没参加过的人才想过一下瘾的地方,在200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和巴塞尔博览会的同月举办,可以发现艺术家对巴塞尔博览会更热衷,在开幕那一天,几乎集中了全世界的新贵富翁。当然,现在艺术家也是新贵富翁。

政府双年展前几年还沉浸在夺回当代艺术主导权的满足中,但突然在与商业体系的对决中,很快失去影响力。但这一局不是输给前卫江湖圈,而是输给强大的艺术资本。这两年艺术创作、展示和销售几乎通过画廊、艺术博览会、拍卖被迅速演化成一体化创作/展示/销售联合体,像一个由资本润滑的生产链。画廊的美术馆化、艺术博览会的双年展化、拍卖的直销化,这些年在欧美艺术节还在争议但未敢大规模尝试,但在中国似乎迅速一步到位地完成了。像唐人、阿拉里奥画廊都实际上已经美术馆化,他们不仅是在做个展和销售作品,还有自己的基金会收藏,请最好的策展人组织群体主题展,甚至与国际美术馆和双年展联合策划主题展,它把基金会、美术馆和画廊销售一体化了,变成一个学术/商业联合体。

艺术博览会这些年都开辟了学术特展,不要展位费,给全世界的非盈利空间作为展区。像北京的“艺术北京”和上海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也迅速仿效。博览会将展位包给画廊或者开辟特区请策展人策划所谓的非盈利展,费用由赞助解决。艺术家就像参加学术展一样提交方案,甚至像装置作品就在博览会现场完成,在展会期间被藏家看上也可以马上卖掉。这就把博览会、美术馆和画廊销售一体化了。由于中国的拍卖大量让艺术家不通过画廊直接将作品送拍,在中国市场的强大诱惑下,苏富比和嘉士德拍卖也史无前例地大规模直接找艺术家要画,这在欧美拍卖史上也是破了百年成规的。这也算是中国式的艺术资本主义开始影响欧美艺术资本主义的代表例子,中国相比要走得更远,只要挣钱就行。

画廊在中国迅速地崛起,它可能对明星艺术家是无能为力,但对年轻艺术家或销售不好的艺术家越来越具有主宰权。明星艺术家实际上是一个自产自销或者前店后厂的模式,他的工作室就是画廊。画廊为了怕年轻艺术家成名后将来也变成工作室自销制,所以现在拼命限制艺术家参加更多的展览,尽量延缓他的成名速度和单飞能力。画廊制的形成也加速了九十年代形成的艺术江湖模式的崩溃,艺术家不再可能形成像东村、圆明园、宋庄早期那样的兄弟会式的群落,每个人都单线跟画廊发生关系。

除了双年展,现在几乎所有的展览都是在画廊的支持下产生的。北京每个周末都有至少五、六十个当代艺术展,没有人能把这所有展览都看完,而且随着艺术水准的平均化,展览也都大同小异,北京各大艺术区的展览就是这么二百个左右艺术家在拆分组合,无非是将作品从这个画廊搬到那个画廊,与另外一波人重新组合。很多展览实际上不是展览,而是以展览名义的促销会或者艺术派对,大家也很少真正看展览,而是在吃东西、换名片、拍照留念或者物色可以偶遇的异性。

十几年前的前卫艺术展很少能看到几个女孩,现在则是美女成堆。随着艺术富翁群体的崛起、上流社会新贵的涌入、画廊机构的雨后春笋、资本的不断膨胀,艺术圈充满了来自各个领域的爱好艺术的年轻漂亮的女性,有学计算机的、学医的、学会计的、学文学的、学电影、学新闻的、学音乐的,就像前些年的IT和房地产行业。

画廊的增多导致好艺术家和好作品不够,所以各画廊展开了抢艺术家的风潮。一开始试图抢明星,明星抢没了就抢70后,70后抢完了就抢80后,现在有些画商甚至跑到美院抢大四学生了。`85新潮的代表人物抢完了,大家就抢`85的边缘群体,`85抢完了就抢星星画会,星星抢完了就把只要当时叫过一个什么会的艺术家都找出来,收购他们的作品,找批评家来补写历史。

以前画廊遇上一个年轻艺术家还要考察几年再考虑签约,现在都赶快签掉,不然过几天就被别家签了。画廊之间的残酷竞争,这好比等不了树苗长成树,必须从抢树苗开始。树苗们被抢割后的结果,就是很多年轻艺术家美院一毕业迅速就变成百万富翁,随着不停创作订单作品,他那点青春才华和痛苦被消费掉之后,艺术越来越苍白。

(一)(二)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