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血色标语和粉红乳罩
刘荒田

那是从美国还乡几天以后,我在小镇的街上,步子沉缓,走走停停,上下 顾盼。正在墟期,满街是买卖年货的乡人,一片喧嚷。和他们极端匆忙和兴奋 的姿态比起来,我特别显得怪异。还好在擦身而过的人潮中,没有一个认得我 ,要不,他怕要暗里指划:看,这外来客出了什么事?

我全心关注的,是“中华路”两旁的楼柱。或方或圆的柱子,支撑着一式 两层高的铺子,老气横秋,却整饬牢固。这儿是被“新规划”完全忽略的老区 ,铺子都建在我出生之前,如今一仍旧观。我不放过每一根柱子,一路仔细辨 认着,寻觅着。

寻觅的冲动,本来没有这般强烈的。要怪只能怪我刚才进了旧居一趟。我 家铺子,也在“中华路”上,很久没住人。父亲费老大功夫,没法把三重门上 所有的锁打开,只好央求同来的村人,到邻近店家借来钳子,扭断了其中一把 ,才推开锈结的铁门,进入散发霉味的大厅。我的童年,在这里。50年代, 我的大家庭在这里。以后的几十寒暑中,也没断过烟火,直到弟弟一家在四年 前移居海外。

本来,我的、我家的旧物,里头多得很,足够父亲和我来发思古之幽情。 阁楼上,资格最老的,是吊在梁下的一对藤篮,祖父少时当走港过埠的“巡城 马”,用来盛货物的。一个黑不溜秋的酒埕,是祖母用来浸“过山乌蛇酒”的 。楼上的五斗橱,直到“破四旧”之前,还塞满家里开文具店时剩下来的货物 :“三希堂法帖”、赵松雪、米元章、颜真卿的字迹拓片,描红簿。还有要不 是父亲就是叔父早年读过的新文艺书籍,有鲁迅的《准风月谈》(儿时老读成 “淮”字,以为说得是“淮河风月”),有周作人的小品文,李我和碧侣的色 情小说和市井说部《鬼才伦文叙》。儿时捉鱼用的戽斗、放风筝的线盒、螺陀 、作业本、书包、校徽。斑驳的木桌面上,有我用刀子刻下的“七侠五义”里 的英雄名姓。都是怀旧的钥匙,缺少了它们,回得旧地也找不回旧时。

可是,几年前,旧居遭到无可挽回的毁灭性破坏。缘由是代管铺子的亲戚 为了把它改建成什么“旅社”,把所有能搬动的家什都送进垃圾场,然后把地 下和阁楼二楼,隔成二十来间小客房,各各放上床铺。“旅社”刚开张,就被 在另一城市做事的二弟发现,它是一个变相妓院。这还了得,我家在这半个世 纪内,被清算过,斗争过,改造过,却没有无耻过,怎能容忍人家用祖产做下 流的皮肉生意?于是,宁可破财,也逼令那位为了发财不择手段的亲戚拆掉一 切间隔,把旅社关闭。

刚才,我在铺子的楼上楼下走了一圈。木楼梯摇摇欲坠,我学步之前爬上 爬下的高高梯级,狭窄得不能搁下皮鞋。阁楼矮得几乎碰着头。(哪一年的除 夕,我穿着过分阔大的新衣裳、新鞋子,在凌晨远近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里,噔 噔下楼去,脆溜溜的童嗓高嚷:“嬷嬷,新年旺相!”正在灶前炸虾片做斋菜 的祖母,爽朗地应了声,连说“乖”,麻利地把沾满米粉的手往围裙上揩揩, 在供桌上拿了点什么,一把往我的嘴里塞进去,甜甜的,凉凉的,是一角黄片 糖……)屋顶的明瓦透下来的阳光,印在亲戚雇人铺的水泥地板上,反光又强 烈又诡异。眼前,并非空无一物,可是都极其陌生:墙旁,散着拆毁了的电插 头、电话插梢、开关;地上,零落着泥灰碎片、钉子、螺丝帽、木屑;天花板 下,半截电线晃荡着;做间隔的三合板边角料堆在阁楼一角,还有电视机的纸 盒子。这是那一场未遂阴谋的痕迹,可见那位亲戚,在我们全家的愤怒声讨下 ,撤退得何其狼狈而匆忙。

旧物,哪怕一张“公仔纸”,一颗玻璃珠,一个矿石收音机的线圈,都绝 难找到了。这是人欲横流、肉欲泛滥的“当今”,对“往昔”的斩草除根。我 伫立在临街的窗子前,对面的长街,有如一条通向幽冥的甬道,我的眼发花。 母亲走来,看看行将散架的窗框,说:“得找根铁线来捆捆,要不,什么时候 起了风,窗子跌下街,砸着人,不得了。”她不是在吩咐我,她要我干,我也 不晓得到哪去弄铁线。

趁家里人找人修理窗门的当口,我逃出来。在门口停步,迟疑:到哪里去 ?目下的小镇,与我毫无瓜葛,我无处可去,也不想去;那么,回到过去吧, 只要给我一条线索,这就是我看遍柱子的缘由——我曾经在每一根上写上大字 ,没错,丁字形街道上,排列在马路和骑楼下人行道之间的柱子上百根,根根 都留下青春印记,一如木床板上的水痕,记载着尿床的童年。

那是文革年代,对“最红最红的红太阳”的崇拜,到了“红海洋”遍布全 国时,算得登峰造极。我刚刚离开造反过两年的中学,脱下红袖章,回到小镇 当无业游民。镇领导找上我,交代一个差使:在镇中心当眼大街的所有柱子上 ,写下标语,制造红海洋。这是“塘中无鱼虾作将”,我才过二十,书法哪有 造诣?无非是在学校写大字报的日子,跟一位老师学过隶书,那是一种没有渊 源、没有品格的字体,粗疏、幼稚、苟且,张牙舞爪一如群舞“红太阳颂”的 “扎架”动作。镇领导是乞儿出身,识的字光够填写户口簿,有人包下这“头 号政治任务”,高兴还来不及,对我的本领没加挑剔。于是,我提着一桶红油 漆,扛一辆竹梯子,每天,在伙伴们下乡支援秋收冬种,劳其筋骨的时间,当 起专拿笔杆子的单干户。

柱子,预先已刷过白灰。这活,是镇里两三位受监督的“四类分子”干的 ,和我一样,没工钱可拿。该写些什么标语,领导没对我指定。也不需要,不 是从林彪所编小红书里挑的毛主席语录,就是毛泽东诗词。后者工整,字数少 ,更便于偷工减料。也偶有例外,一家铺子,住的是富农婆,领导交代,不能 写“吉利话”,要我写下“梅花欢喜满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就这样, 六十年代最后一个秋天和冬天,骑楼旁边的楼梯上,一个瘦骨嶙嶙的小青年, 佝偻着本来有点驼的细长腰身,用一管排笔或者大号羊毫,蘸上血一般淋漓的 红漆油,在柱子上写“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写“天生一个仙 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写“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写“ 四个伟大”、“三个无限”。

此前,他用墨汁写过许多大标语,贴在县城的大字报棚里。那时,他是发 热昏的过激派;这阵子却开始醒悟,对笔下的豪言壮语不但不再信奉,还悄悄 地和朋友们嘲笑它们的虚伪。可是他不能不一本正经地写,让字眼极端美好然 而杀机毕露的“思想”,花作一个个隶体简化字。张狂的大字,象火红的罂粟 花,开在无比贫瘠无比黯淡的小镇处处。他再不会热血沸腾,为劳什子“理想 ”卖命,写,不过是一种手艺,一种活计,一种逃避。如果说还有什么乐子, 那便是和他一样刚刚走出校门,暂时在镇办草席厂学艺的姑娘们在梯子下路过 ,仰头时所流露的奇妙眼神。镇里小规模的“红海洋”完成不久,他在襟上别 一朵纸扎的红花,到乡下当知青去了。

然后,是悠悠三十多春秋。故土异乡之间,辽阔的地理之海,更辽阔的光 阴之海。“红海洋”安在哉?为下乡知青送行的锣鼓所送走的,是满腔迷惘、 穿旧军装的后生;越洋波音飞机送还的,是一个白发稀疏、略为发福、穿西装 的准老头。我早已彻彻底底地与那个年代、那个主义决裂,我的心和笔无数次 忏悔、批判、否定过它,连同我陪葬的年华。可是,此时我却非要翻开重重叠 叠的岁月,要找出如今念来讽刺意味远远胜于欣赏意味的标语。

时间的流水,虽比任何涂改液高明。可是,一根年深日久的柱子,就是一 块人文“地质学”的页岩。且拿一张刮刀,耐心地把油漆分层刮开,每一层, 所标志的,是不同的年代。我炮制“红海洋”之前,柱子上已经漆了好几层标 语:“华新苏杭丝绸”、“源记海味干货”、“永益隆文具纸料”——抗战胜 利到解放初,繁荣的年代,柱子上写着商号;“供销社水产门市部”、“竹织 社”、“饮食合作店”——公私合营以后的店面,单调且毫无生气;“人民公 社好,吃饭不要钱”,“一天等于二十年”——头脑发昏的大跃进年代。此外 ,是花样翻新的标语,从“彻底、干净、全部地肃清反革命分子”到“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到“反修放修”再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中国 社会频繁的变动、震荡,无一不能在柱子的每一层灰水和油漆中找到确切的记 载。“红海洋”之后,泛政治的中国,每次运动必有口号,口号必书于柱上: 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批林批孔、反三洋、基本路线教育、打倒邓小平、 打倒四人帮、抓纲治国、建设四化……临时的,在柱子上刷浆糊,贴彩纸;长 久一些的,就是油漆。

我的隶书标语,在巨大无匹的民族浩劫中,不值一提,却好歹是我个人自 传的部分。不管它何等混帐,何等不堪回首,都不可改写。不可改写,却可以 寻回,不信灰水果然有覆盖一切的神通,柱子不还是旧时的柱子?须知历史都 是层层叠加,而不是革命家所断言的“先破后立”。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史料, 无论属于个人还是整体,都不会缺掉任何一个页码,问题在于你有没有钓沉索 隐的能耐。

我从儿时是“刘坤酒厂”如今是“旺发五金”的铺子前起步,一路走到尽 头,那是一家房产公司,“超值商品房,按揭大优惠”的红标语,横跨过四根 柱子。一路看下去,柱子上有:“黄群铝窗,承接加工,电话XXXXXX” 、“老军医专治梅毒”、“花柳病专家XXX”、“移民签证专家”、“红娘 热线”、“办证请找XXXX”、“影碟出血平卖”、“横岗水泥批发”、“ 许发豆腐,真空包装”、“极乐世界,享受人生,电话XXX”、“新到北妹 ,专精按摩”……都没有我的手迹:在柱子和骑楼接缝,不曾残存一横盛气凌 人的波磔;在刷子铲子够不着的边角,也没留下既锋利又笨拙的一撇。它们明 明藏在油漆和掺上蓝靛而显得惨白的灰水下面,但我无力揭开。

“世本巷”人口处,一根柱子,因为最新一层灰水太淡,七横八竖的刷印 下,每个一尺见方的宋体字“苦战三年,建设大寨县”隐隐可辨。这口号流行 于七十年代初,它所覆盖的,该是我的字迹。我的心狂跳,在柱子下端用手指 轻抠,鳞甲般的灰片纷纷落下,若干笔划渐次露出,是半个“义”字。它的上 面,无疑是“主”字,什么“主义”?“社会主义”,据此可推测,这是大跃 进年代的标语:“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它在“红海洋”之前。也就是 说,柱子这本“史书“,有这么一两页,“毛边”没裁开,把我的字所在的那 页夹在里头。然而,我不敢肯定记忆是否可靠,也许,我的字压根儿没在柱子 上出现过。

这是命定的悲剧吗?你所寻找的“旧”,未必是“刻舟求剑”中的“剑” ,也许本来就子虚乌有,你的乡愁要么把“往昔”改造、调整,要么干脆虚构 ,伪装成真实,存进记忆库。害得你万里而来,却扑了空。一旦“旧”无从寻 觅,而须加以“发明”,追踪的脚步能不停下来吗?何况,我一直不敢面对这 样的问题:找到了又怎么样?伏在柱上痛哭一番以为吊唁吗?然则,吊唁什么 ?已逝韶光呢,让我“露一手”的“红海洋”呢,还是灾难的始作俑者?

一旦觉悟到旧物之不可追,不可凭,心中反倒轻松起来。我把排排柱子抛 在身后,信步走出小镇,回村里去。父母亲要拜祭祖宗的牌位,供桌前不能缺 少我这长子。

放眼处是冬闲中的稻田,很少的几块种上头菜、油菜和椰菜,大多是犁翻 了的泥坯。我走过一片葱茏的菜地,三十来岁的男子,半蹲在垅间,一手掸着 滤嘴烟的灰,一手莳弄苗圃。该是小白菜秧子,怯生生的芽梢,舒张着无限生 机。农家特有的悠闲韵味,他正在享受着,嘴巴蠕动,是哼一支木鱼调吧?从 装束看,他不是本色的农民,这会儿无非玩票,很可能是外出打工,最近回家 过年的。

我的揣测不错,远处一个女人,挑一对粪桶,踩着田梗,翩然而来,单看 姿势,就知道她是那样地自得其乐。她向埋头间苗的男子吆呼着:“喂,可不 要把菜仔拔光,光留下草哟!”男子哈哈笑着:“就是留下草,喂你这母牛! ”女子放下粪桶,向男人走来。我在几尺开外凝视,她,30上下,圆脸,短 发,肤色黑里带红,不美,但壮硕矫健,弥满的生命力是土地化身。阳光泼满 了田畴,她不经意地把粘在光亮前额上的几缕刘海掠开。我忽然发见,女子身 上那件带碎花图案的浅黄色外衣,因为单薄,并被汗湿透了,一个粉红色乳罩 ,触目地裹在阔厚的腰身上!顿时,我全身通过微妙的电流,打了个哆嗦,呆 呆地看定这一对幸福夫妻,也没管人家在打情骂俏的间隙,会不会投来白眼。

粉红的乳罩,多么奇妙的隐喻!风呼啦啦吹来,背后的虎山上,尤加利树 的叶子一阵簌簌,仿佛一本书在翻动。那是故乡的史籍。标语的血红,乳罩的 粉红,后者是前者被稀释的结果吗?被什么稀释?眼泪还是汗水?抑或,用别 种颜色勾兑过?那又是什么?黄色的色情,还是铜色的“资本主义”?粉红色 的乳罩,也意味着性欲、性感、性诱惑,一如镇里柱子上的色情小广告。在这 般寂静空阔的田野里?也许是吧?为什么不?难道故乡的农妇,非要罩上黑色 薯莨布或者阴丹士林布做的襟衫,让木瓜似的奶子在里面晃荡?

不过,那是她和正在间苗的男人的事,我不想深究,只感到甩脱包袱的轻 松。无所皈依的乡思,终于有了着落。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