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屈求伸的智慧
吴阳秋
皎皎者易污,古今亦然。
汉代的时候有个叫公孙弘的人,他年轻时家贫日子苦,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贵为丞相以后仍然本性不移,生活依旧保持俭朴本色,吃饭只有一个荤菜又以素菜为主,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形同百姓。这在腐气浓厚、巧取豪夺、波谲云诡的官场上就像是异类,自然招致一些莫名其妙的攻讦。有一个心术不正的大臣叫汲黯,他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指责公孙弘位列三公,又有相当丰厚的俸禄,却粗茶淡饭,只盖普通棉被,自贱为庶人,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骗取清廉俭朴的美名,不诚实。
汉武帝因此专询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先是心里一惊,又随即沉着应答道:“汲黯说得一点儿没错。满朝大臣中,数他与我交情最好,他自然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众指责我,不但切中了我的要害,而且是真诚关心我的。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普通棉被,又粗茶淡饭,生活水平和普通百姓一样,何苦呢?看来是有点儿假正经,装得清正廉洁以沽名钓誊。我得感谢汲黯的苦口忠言和他对皇上的忠心耿耿,要不陛下怎么知道我的毛病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老实忠厚,又克己谦让,就更加尊重和信任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无端毁谤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盘揽下,以屈求伸,这是何等的聪明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他无论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经先入为主了。辩解只会被认为是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继续使诈”的份量,它比“沽名钓誉”的罪过还要严重,于是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起码表明了自己至少“态度端正”和“现在没有使诈”。由于“态度端正”和“现在没有使诈”,皇上和旁观者都容易认可,不但可以减轻罪名的份量,还能够博得同情和好感。公孙弘的高明,还表现在他对指责自己的奸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和“苦口忠言”。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自知之明”,“自我解剖”,“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大家有了这样的心态和认同,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的问题了,因为“沽名钓誉”并不是什么政治野心,也不对皇上构成威胁,不对同僚构成伤害,只不过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而已,并不伤大雅。
如果不是重大原则问题,不辩任其自明,或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不分场合的辩解,最容易把一个小问题搞大,也容易因小失大。特别是一个显赫人物,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好,更能够因祸得福,受益匪浅。在一个集体里和社会上,地位、能力或素质突出的人,受到关注的程度比较高,其言行举止容易令人推敲和发挥,以至于推敲发挥得走样变形,使人误解误判。有些人可能对情况不怎么了解时又喜欢乱下评论或结论,甚至会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冒出来,这时候你的辩解反而令人觉得你心中有鬼,或越抹越黑,即使最后得到澄清也可能给旁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更何况,你在不知不觉之中,也许真的会犯一些错误呢。承认错误反而容易得到大家的谅解和尊敬,使你失去的少而得到的多。承认错误本身就是优点,有时候,这一优点能够抹杀掉错误本身。然而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即使有错,又能错到哪儿去呢?对于没有的、强加的事情或不实之词不做辩解,事情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时候人家反而会觉得你人品高尚,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吗?沉默是银,行动是金。很多时候,与其争辩 ,不如做出来看。
古时候有一个聪明的和尚,受到恶意串通的污损:村子里一个少女被恶人奸淫以后生下了一个婴儿,那个恶人采取手段和少女串通好了,不但把婴儿抛弃在庙门外,还指认婴儿的父亲是这个和尚。一时间和尚遭到了滔滔的骂名……婴儿无辜,出家人慈悲为怀,聪明的和尚不做任何的辩解,默默地抱回弃婴自己抚养着,忍辱负重,含辛茹苦。一时间村里人真以为和尚是个淫棍,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敢作敢当,勇于负责。若干年以后,真正的恶人干了更大的恶事受到惩罚,那个少女也良心觉醒,他们终于承认了当初那个弃婴是他们的罪孽。事情至此已经真相大白。然而聪明的和尚仍然沉默如故,得理饶人,恪尽职守……如此涵养和功力,惊世骇俗!聪明的和尚顿时受到好评如潮,众人尊敬;庙宇从此香火腾腾,万流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