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飘风特辑”李陀长篇:无名指(选章)

发布: 2012-4-19 19:18 | 作者: 李陀



        8
        到了西单十字路口,我决定不走地下通道——干吗不在这么新鲜的空气里多呼吸一会儿?
        红灯好像长眠不醒,死活不变绿,不过,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耐心,路边还立着几个可能和我想法一样的人,也都在等,大约也都在着急:这红灯是不是死过去了?
        正在这时候,身边忽然有人说话,声音很轻:
        “谢老师,我刚听了你的讲座,能和你说几句话吗?”
        是个女孩子,黑发明眸,笑盈盈地看着我。
        “当然可以,没有问题。”
        “刚才听了你的演讲,非常有意思。”女孩用一种很轻的语调说话,很好听。“你说在一个家庭里,一家人并不是天然就一定有亲密关系,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都自觉去建设,你是用建设这个词吧?”
        “对,是这个词。”
        “建设——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别扭。”
        “是有点别扭,我同意。”
        “不过,我不是想说这个,”女孩笑了笑,犹豫了一下又说,“我是想说,你说现在青年人不注意和自己家人建设亲密关系,我不太同意。”
        “你觉得我这看法不太对?”
        “我认为不太对。”
        “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地方不太对?”
        绿灯亮了,女孩子看看我,向大街挥挥手:“谢老师,你往哪儿走?是不是我耽误你的时间了?”
        “不,没有,下了雨凉快,我想在街上走走。”
        “你往哪边走?”
        “往那边。”我含糊地向东指了指。
        “我也往那边走,能和你一块走走吗?”
        “好啊,再说,你对我的批评还没批评完呢。”
        女孩笑了起来,两个眼睛于是带了一点弯度。
        “你真想听?”
        “当然。”
        “那好,”女孩又笑了,“一边走一边说。”
        走过西单十字路口的时候,女孩轻轻挽住了我,从她的胳膊传过来一阵清凉,一种带着雨意的清凉。
        “现在开始,继续批评。”
        “这么欢迎批评?”
        “批评使人进步嘛。”
        女孩笑了起来,笑容里带着惊讶。
        “谢老师,你这么正经,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正经?我怎么正经了?。”
        “批评使人进步——这还不正经?”
        “是这样?别管,你不正经就行了。”
        大概是整理思路,女孩想了一会儿才说:“谢老师,我先给你讲个真事吧,一个我的好朋友的事。”
        “好,讲吧。”
        “我这个朋友在家里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很麻烦很麻烦的问题。她是独生女,是爸爸的掌上明珠,她也从小就特别崇拜老爸,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她和她爸爸之间出了状况,非常纠结,连我都跟着纠结。”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谢老师,快两年了,她不敢看她爸爸的眼睛,也就是说,不敢和她老爸对视,就像这样。”
        女孩站住脚步,转过身,很郑重地盯住我的眼睛看了几秒钟,然后又继续说:“不成,怎么也不成,她就是不能正眼看他老爸,几秒钟都不成。你说,这是不是很严重?”
        “是严重,可到底是为什么?一定有原因的。”
        “当然有原因!”女孩忽然有点犹豫,欲言又止,“可是,我大概不应该告诉你。”
        “那就不告诉我好了,没关系。”
        “你就不好奇,不想知道?”
        “我好奇啊,可是你说了,你不能告诉我。”
        女孩子仔细看了我一眼,才说:“告诉你也行,但是你必须保密,不能乱说。”
        这女孩子真有意思,她是谁,是什么人,一概都不知道,我有什么“密”可保?
        “好,我一定保密。”
        “从哪儿说起?简单说吧,大概两年前,中秋节,有一个客人到家来,送来一盒月饼,我这朋友趁她爸去送客人的时候把盒子打开了,结果发现月饼盒子有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几万块钱!”
        说到这,女孩子摇了摇头,一时不说话。
        “后来呢?”
        “我这朋友的爸爸是个中学校长,这个中学很有名,他这个校长也很有名,还是全国的模范校长——”
        “你朋友遇到麻烦了。”
        “你明白了吧?她早就风言风语听人说,她爸这个学校走后门严重,小孩上学,给赞助费还不行,还要从校长到老师都要一层一层用钱铺路,可我这朋友一直不信,她觉得,至少她老爸不会做这样的事。”
        轻轻叹了口气,女孩子又不说话了,只默默走路。
        “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发现‘月饼盒事件’是经常的,不过以前没注意。”
        “那她怎么办?”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反正这之后,她再也不敢看她爸的眼睛,可是,这多纠结啊。”
        “她没和爸爸谈谈?”
        “谈?谈什么?怎么谈?”女孩子叹口气,一脸的烦恼,“能这么说吗:喂,老爸,你怎么干这事?这是腐败,这不正当——这么说,行吗?”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女孩子也不说话。
        一直快走到新华门的时候,女孩子才开口,问我:
        “谢老师,你小时候也和父亲闹过矛盾吧?”
        “没有,从来没有。”
        “真的?”
        “我从记事起就没有了父亲,他死得很早。”
        “啊,对不起。”
        “没关系,没什么。”
        9
        夜晚的长安街华灯高照,车水马龙,潮水一样的车流塞满了宽阔明亮的马路。每一辆车子都急急忙忙,不时用短促的鸣笛,用车轮辗过路面薄薄的水层时发出的刺耳噪音,来表达自己的不耐烦。可是,这女孩子不很高的声音总是清楚地浮在这一片噪杂之上,这真奇怪。
        女孩子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冯筝。
        关于名字的来源,冯筝给我解释了足足有五六分钟:这名字和筝瑟无关,倒是和风筝有关,可是当我追问究竟和风筝有什么关系的时候,冯筝说不能告诉我,因为这里有个小秘密。
        当我和冯筝走到南长街的时候,我已经对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想不到她是个记者,不过她不是北京报纸的记者,是《清江经济报》,在广东。
        10
        “谢老师,我们到这个茶室里坐坐怎么样?你没事吧?”
        我没有注意到,原来我和冯筝已经走到西华门了。紫禁城西门的城楼,还有高耸的城墙,都躲在浓浓的夜色里,高深莫测,一言不发。南北长街也都寂静无声,行人寥寥,只有槐树上积存的雨水,时不时滴落到地上,发出清响。还有,就是眼前这个“紫藤庐”茶室,昏黄的灯光在雕花窗格上面透印出方圆不一的影子,从里面隐隐透出一点人声。
        我不太喜欢茶馆,也很少进茶馆,但是冯筝的邀请此刻实在难以拒绝。
        “来一壶最便宜的龙井,我们坐不长。”
        刚一落座,还没等服务员把茶单放到桌上,冯筝就发了话。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干脆和直接让我很喜欢,不禁笑了起来。
        “谢老师笑什么?”
        “没什么,就是高兴。”
        这紫藤庐的布置倒也有点匠心,以镂空花格门板相隔,隔开的小室不大,正好二三人促膝相对,而且小室和小室之间似隔非隔,空间也不显局促。
        “谢老师,我想知道,你们那一代人是什么情况?你们那时候的家庭,就说你家,有你说的亲密关系吗?也需要像你说的,去建设吗?”
        “这问题我回答不很合适,我的情况特殊。”
        “怎么特殊?”
        “我不但很早就没了父亲,而且十二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所以,我家庭生活经验很少。”
        “没有兄弟姐妹?”
        “没有。”
        “那是谁把你养大的?”
        “我伯父,不过这个过程很复杂。”
        好像对我更感兴趣了,冯筝一时不说话,仔仔细细地盯着我看,手里的一个茶杯,本来在她手指间缓缓转个不停,这时候也停下来,一动不动。
        “那你现在呢?”
        “我一个人,一口之家。”
        “一口之家?你没结婚?”
        “结过婚,可是已经离了。”
        “你也离过婚?真的?”
        “当然是真的,这没必要说假话。怎么,不信?”
        冯筝想了想才说:“不是不信,我是觉得,你这个年纪的人,要是离婚,一定有比较严重的理由。”
        “我这个年纪?怎么,我很老了?”
        “你反正不年轻,对吧?”冯筝稍微犹豫之后,笑了一下,“我的意思是说,不管结婚,还是离婚,对你们这年龄的人,应该都是比较严肃,不像八零后这拨人,说结婚就结婚,说离婚就离婚,不管不顾。”
        “也许没那么严重吧?”
        冯筝作仔细状地看了我一眼,笑了笑。
        “谢老师,也许我不应该问,可我还是要问:你离婚的原因是什么?能说说?”
        “查户口还查这个?”
        “你不愿意说,就不说。”
        “说说也没什么——”
        冯筝一边给我倒茶,一边催促:“那你快说,我想听。”
        事已至此,我只好说下去:“其实我离婚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些很琐碎的事,鸡毛蒜皮。”
        “没关系,鸡毛也好,蒜皮也好,我都听。”
        “好,那就从锅碗瓢盆说起——”
        “锅碗瓢盆,为这个也能离婚?”
        冯筝很惊讶。
        “当然不是‘离’的唯一原因——你不是要听鸡毛蒜皮嘛!”
        “好,我不打岔了,你说。”
        “那就从锅说起——”
        “锅?真的和锅有关系?”
        “当然有关系,关系还不小。”
        冯筝笑起来,然后没头没脑地说:“你这人——和别人不一样!”
        “这从何说起?”
        “别管,我乱说的。你还是接着讲,说锅,怎么回事?”
        把笑容收住,冯筝还调整了一下姿势,身子前倾,一副要专心听故事的架势。
        “我们——也就是我和我的前妻——结婚之后立刻买了房子。”
        “那是在美国吧?”
        “对,在加州。那时候我们两个都刚找到工作——结婚的前前后后就不说了吧。”
        “对,还是回头去说锅。你看,我又忍不住打岔,这毛病老改不了!我再不捣乱了,你接着说,你刚才说到买了房子。”
        “对,买了房子。想不到有这房子以后,麻烦就一个接一个。我这位太太一个癖好:热爱烹调,喜欢下厨房做香饭、做好菜。”
        “这还不好?男人求之不得啊。”
        “可是,她这癖好还带着另一个癖好,就是喜欢好厨具,特别是锅。”
        “这有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麻烦就出在利器的这个‘利’上。你知道我们买了房子之后第一件事是干什么?买锅!起初,她提出要给厨房配一套餐具的时候,我没在意,一个新家,当然厨房得装备一下。可是,三天之后——我们开车跑了不知道多少商店,甚至还跑到旧金山城里——我才知道原来买锅这事情是个大麻烦,差不多是一场灾难。”
        “太夸张了吧?不就是买锅嘛,何至于?”
        “你们家一定有锅?”
        “当然有,谁家没有锅啊。”
        “可是,你家的锅讲究品牌吗?有名牌锅吗?”
        “锅还要名牌?”冯筝更惊奇了,“你们开车跑三天,就为买名牌锅?”
        “不是三天,是整整一个多月!用一个月时间买锅,有点不可思议。可是,对一个有癖好的人,其实很正常——既要买名牌,又要件件都合自己心意,还要尽可能省钱,买一套锅用一个月时间,也不算太多。”
        “一个月里你们天天出去买锅?”
        “那当然不至于,两三天里总会跑一趟。”
        “锅很贵?”
        “有的一二百美元一件,几百美元的也有。一套锅我们总共花了两千多美元吧?”
        “这么贵的锅,真用它们做饭?”
        “当然用啊,煎炸蒸炒,天天都用。不但用,用完之后还要洗刷干净——不是一般的干净,是要绝对干净,也就是说,洗刷之后,每件厨具都要和新的一样,要亮晶晶的。”
        “亮晶晶?锅?瞎说!”
        “真的要亮晶晶,不能有一点儿脏,要是有一个油斑,那就不合格,就要重洗。所以,你洗这个锅的时候,必须特别有想象力——想象手里这件东西不是一个锅,而是一件价值百万的青花大盘。”
        “那不可能!经过烟熏火燎,什么锅都不可能彻底洗干净。我是从小就是家里的专职刷碗工,我知道。”
        “你那是一般的锅,如果锅的材质是优质的不锈钢,很不一样。”
        轻轻皱了一下眉,冯筝一时不再说话,拿起茶杯慢慢一口一口地啜着茶水。忽然,她笑着说:“我猜,这洗锅的活儿一定是你专职了?”
        “不错,前后干了半年多。”
        放下手里的杯子,冯筝又盯着我仔仔细细地看,好像要从我的脸上搜寻什么重要的信息。
        “我明白你为什么离婚了。”
        冯筝突然说,一边说一边还慢慢点了点头。朦胧的灯光下,她的眼睛罩在阴影里朦胧不清,只在耳边有一缕稍稍卷起的细发闪闪发亮。
43/4<1234>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