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相逢一顆寫詩的心──讀靈歌《漂流的透明書》有感

发布: 2016-4-14 16:19 | 作者: 千朔



        一直覺得,讀詩該是一件快樂又美好的事。就像旅行到一個奇異國度,所有經歷的事物,不但能充滿想像,拓展視野和領略生命的美好外,更是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有著一番新領悟與創見。故當詩人寫詩時是如此的念想,讀詩時就更該是如此念想。
        
        認識靈歌詩人不算太久,偶然機會讓他贈予了《雪色森林》和《夢在飛翔》二本詩集,粗讀後的第一印象是抒情詩人,便對他的筆名這般猜想:「詩者,心靈之歌也。」正因為心靈是柔軟的、綿長的,而詩歌是抒情的、懷志的,因此他取名靈歌,也是為其心中的詩文歌詠著。這個想法,在他即將付梓的第三本詩集《漂流的透明書》一書中,當我讀到<我的詩>這首作品時,卻稍稍有點改變,這首作品是這麼寫的:
        
        我的詩
        行到壅塞路口,被劫持
        張貼啟事找回了皮屑
        幾根毛髮,供解析DNA
        物理吻上化學
        
        主食是漢賦
        滿桌唐詩宋詞
        沾些空無的醬料
        生吃 或熟煮
        反正,消化成超現實
        
        有空飄,自半生不熟的城市升起
        標語拉開藍天
        讓白雲宣讀
        
        有空投,種子喝過水
        落地,就長成小樹
        
        我的詩常流浪,也常自囚
        每次作繭,不是自縛
        為了將昨日的新生
        蛻成明日的陳舊
        
        就語感而言,這首詩大部分是充滿現代感的,倘若和他之前的詩作自相比擬,即可見到傳統古典與現代科技的不同風貌。然而,靈歌也非近五、六年才開始創作,他有著相當長久的寫作時間,因而在詩作風格上,還是可見到他寫作新舊歷程的轉變,譬如這首詩的第三段「標語拉開藍天/讓白雲宣讀」,一首詩的美感,還是脫離不了雅詞的營造,當然也脫離不了詩人心中的浪漫抒情情懷。
        
        日常讀詩時,我常覺得許多詩人的創作,是一種神式寓言或童話預言,以及進化式的超實假設。故讀詩對我而言,常像閱讀神話故事或為猜謎遊戲。對於讀詩,我常不求甚解,把一首詩當成一幅藝術畫來欣賞,看得感動就多聯想,看得喜歡便多咀嚼幾回,若真看不懂,那就當是默契未達,海風太大,浪花太遠,濃霧甚重,不見五指,只好等改日心情朗朗時再來重讀。當然,詩作晦澀難懂,不全是詩人創作的問題,更多的可能是我個人經驗太過淺少的關係。所以讀詩就像吃飯,我也一樣是挑食的。靈歌這本《漂流的透明書》,全書雖然是由他全部目前三、四百首未集結成冊的作品中,精挑細選出一百一十首的作品,但我還是只能從中挑選個人最偏愛的詩作,略說有感。
        
        從人的藝術通感來說,我相信追求「真善美」是人的本能,它是源自人心中的「愛」與「樂」,故從遠古以來,藝術源自宗教情懷一說,是被其肯定的。靈歌把詩集的書名定為《漂流的透明書》(也是第一輯的篇名),這六個字二個詞組,本身就營造出藝術之美,同時也具有濃濃的宗教情懷,這情懷所透露出的,是他個人對生命的經歷以及從生活歷練後所得的領悟,也因而在全書分為五輯之中,這一輯的作品是最能感受到他深刻的生活點滴和生命情愫。譬如之前所說的<我的詩>,還有<漂流的透明書><讀一本詩集(01)(02)><走一條靜巷><情詩><加減><鐵軌><星星之筆><透明書(轉眼)(冥想)>二首,以及<生活詩><自島嶼北端出航>等幾首,這一輯是這本詩集我閱讀最久也最多回的部分(礙於字數篇幅有限,當然無法一一詳說),其中<生活詩>的第一段,最可讀到詩人對於詩和生活之間的感觸與想法,他說:
        
        「生活中不只有詩」有人說
        陽光斜照,每個存在
        都是光陰        ──<生活詩>第一段
        
        「光陰」一詞對照「陽光」來說,不算創新;然而從「存在」一詞比對「光陰」,卻能讓讀者很快感受到生命的流動。近年來,我常思考著寫詩的美與俗之間,詩人所要傳達的是思想?還是感受?創作者透過文字所要傳達的只是個人情感與想法給讀者知道就好呢?還是只讓讀者感受到情感需求和其想法呢?詩人的文字是到達呢?還是抵達呢?就像電影導演李安先生所說的:「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說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眾心裡激起了些什麼。你不要想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沒有人在看你,他們是在看自己。」因而一首詩,被讀者所閱讀到的,是詩人的生命情感,還是讀者透過詩人重新閱讀著自己的人生與情感呢?我想,真正的藝術作品,它能感動人的情感,都是一樣的。就像月光之所以溫柔,正是人繾綣著夜色,天地染著浪漫了。
        
        也或許「浪漫」一詞對活在科技發達、生活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是極度奢侈與華麗不真的生活感,使得現代詩的新寫作態度,多數是傾向真實生活經歷的思想寫作,這樣的寫作呈現,當然也是讀者最容易感受到的文字思想與情感,譬如從<加減>和<鐵軌>這二首作品,便可見到詩人在生活中的領悟。<加減>這首詩作內容是:
        
        「-」個人孤單
        你想加一人成「+」,得以繁衍
        像一顆心,藏另一顆心
        又怕減一歸「0」,加蓋密封
        引發彼此撞擊
        
        從沒想過,將心挖空
        納「-」顆心,遼敻悠遠
        一顆一顆,一直「+」
        綿延不盡
        
        人與人相處,最大的磨與合就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文學寫作是藉由文字將二個陌生人的二顆陌生的心拉近,然後像二個朋友聊著彼此間的心事,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這個力量,透過藝術性語言詩的創作,不僅展現生活力量,更發揮了生命裡的美與善,所以孔子說:「不讀詩,無以言。」不就是告訴我們,「詩」是最美的語言,最悅耳動聽的寧謐之音。而透過這樣的聲音,詩人在<鐵軌>第二段中所寫的:
        
        生命的過往一廂廂被載走
        年少勾住年幼,年老勾住年長
        青壯歲月在熙攘的月台尋覓
        上車下車的自己
        
        我們從這一段生命的描寫,彷彿聽到詩人正用著他低沉渾圓的嗓音,緩緩說著自己在這一段生命中的回首,他正與所有讀者一起行旅在這條鐵軌上:「尋找自己」。尋找不是因感受到生命的迷茫,也不是因為生活的無措,而是對於生命有著春青不再的感受,這樣的生命通感,就宛如浪從海中來,山風與天色卻在遠遠的天涯──孤立著。
        
        所以,詩寫得直白淺易,並非沒有詩意或哲理。我總這麼認為:一首成功的詩作,往往不是詞藻華不華美所決定的,也不是由意涵深不深澀來拍板的,能夠論其價值的──或許是學者,能夠評其好壞深厚的──或許是詩人們,但可以說其成敗的──當然是讀者。而此刻我是讀者,不是詩人也不是學者,因此這本詩集對我而言,是享受悅讀,而不是理論閱讀。
        
        人的思想之所以漂流,或許是因為生命的本身就是一場漂流之旅。但不停漂流的原因,我們總是無法輕易尋得答案,或洞悉到這些莫名選擇,許是這般因由,詩人在抒寫<透明書>二首詩時,流蕩著淡淡愁思與寂寞之感,如<透明書.冥想>這首:
        
        原來,飲過孟婆湯的今生
        無法洄溯前世幽暗的潮汐
        墜落無明的漩渦
        所有根深的記憶早已崩解
        所有林中的迷霧演繹你全然的陌生
        
        人從一出生,就一直以人的模樣經歷許多生命之事。對於生命所遭遇的事,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慣性地認為這本是我們所要熟悉的,然則生命對很多人來說,從來沒有熟悉感。我們在生活與生命之中,必須不斷去經歷無法預知的旅行,詩人在這首詩的末段寫著:「風讀著自己,讀成一部/透明書」,我猜想這裡的「風」,不但指著我們所知道的物象之「風」,同時也轉譯著人之「靈魂」的不定感,那摸不著看不見也不可預知有無的生命之源,正如「風」般的不可見,不可捉摸。而另一首<透明書.轉眼>第一段即寫著靈性中的活性:
        
        掘自黑暗礦脈
        一字一句敲開水晶
        眼睛吞下光
        吐出煙花瀑布
        匯流月牙泉,撕破黃沙
        沙沉為硯,泥浮成墨 
        磨一池混濁
        池魚擺尾書法
        臨帖幾幅人生
        
        「臨帖幾幅人生」這句話,相當有具哲思味的。世界上有幾千幾萬人,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相同,詩人所寫下的臨帖幾幅人生和讀者所看的人生,定然是不同的。這種由讀者去揣測結果的異想,讓我想起德國湯姆提克威所導演的電影──「蘿拉快跑」,導演在電影中,一次導了三個結局給觀眾看,然而透過觀眾的思考,電影的結果似乎可以再出現第四種、第五種或更多不同的結局,因為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蘿拉思考,結局也將不同的。讀詩,也是一樣的,因著人的經歷不同,也就產生不同的意會與想像。就像詩人所寫的二首<讀一本詩集(01)(02)>,雖然不知道詩人讀了哪本詩集,但詩人所提及的閱讀想法,也曾在我心中出現過,他在<讀一本詩集(01)>中的第二段寫到:
        
        曾經點燃燭光
        照亮一次晚餐,意象繁複
        我們誤讀,各自盛裝
        各自手持面具
        舉手投足注意修辭
        一些心情的晦澀
        企圖轉化明朗
        而對坐更顯疏離,何況併肩
        每一道菜,都是消化不良的歧義
        過剩而梗塞
        倒掉一些推薦文
        一篇言不及義的後記
        
        還是這般認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不存在必然理解的閱讀責任,但作者的抒寫,若是為了抵達讀者心中的戚戚然,那麼在創作過程中,就必須考量到讀者的閱讀需求,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閱讀同理心。故詩人所寫的<讀一本詩集(02)>的末段幾行:「就這麼呼攏/靠閃閃惹人愛的招牌/精裝的封皮與頻繁的簽書/高登銷售排行」,這樣的詩句,其實是相當直白地評論詩人所閱讀到的詩集內容;這樣的評論雖然不是每個讀者心中的想法,然則只要是文字發表,就必然牽涉到讀者的閱讀心情。詩要如何寫,才能通達人性,才能感染人情味,想必這是許多詩人寫詩時,心中所計量的;顯然靈歌詩人的寫作,也正朝向這個標地前進中。
        
        在靈歌這本詩集裡,我發現不知是詩人有意如此,還是無意中的下意識,詩集內的五個單元,每輯都選有組詩作品,而我也偏愛組詩的閱讀。一直認為組詩的寫作就像開墾一座花園那樣,每首小詩就是一種花,不同的花朵引發人們不同的季節心情,和不同的香氛療癒。人們常說:「各花入各眼」的喜愛,讀組詩就會有這麼多種的美多種的趣味及多種的想像。在<輯一.漂流的透明書>中的<自島嶼北端出航>這首組詩共有七首小詩,其中的一、三、六是我個人較喜愛的:
        
        一、
         陸路的藍調太憂鬱
         我把座標繫在海鷗翅膀
         準星般射擊
        
        三、
         浪將海打開似一長卷
         我出航的船是一匹踽踽的馬
         海的旅程橫掛
         像長長的清明上河圖
         逐漸匯集的人聲在左舷一波波拍打
        
        六、
         我只是,想把沉落的盆地舉高
         讓他眺望光速的世界
         只想將閃電插進沉睡的城市
         讓海上的雷,驚醒夢底層的昏聵
        
        選詩閱讀,並不是認為其它的寫作不好或不喜歡,或許是因著此刻的心情,對於這些文字有著特別感受,就像詩人所寫的:「海的旅程橫掛/像長長的清明上河圖/逐漸匯集的人聲在左舷一波波拍打」,這麼長長的風景,有這麼多又那麼多的聲音,聆聽如果要不為噪音而成天籟,當然就要依賴讀者自己的內心需求;故我的選讀也像詩中所寫的:「我只是,想把沉落的盆地舉高/讓他眺望光速的世界/只想將閃電插進沉睡的城市/讓海上的雷,驚醒夢底層的昏聵」,很純粹地說出我所讀到的文本是什麼,想傳達讀詩後,來自我內心簡單的真誠而已。在<輯二.旅行帶一罐糖>中,組詩作品只有一首<千里風塵>;這詩名一讀,感覺好像要長長長長的綿延幾千里才是,不過詩人卻只寫了八小首,但起手的第一首的前二句卻讓人感受相當優美而有FU的,詩人寫:
        
        我的名字
        是妳念念不忘的動詞
        
        可見詩人的心中,存有一個「念念不忘的動詞」,才能將這麼直白的念想,轉化為這麼動人的詩句。在這組詩的第七小首,詩人寫著:
        
        愛是一座劍山
        插滿花的美麗
        卻隱藏了刺
        你要一盆東方的含蓄
        還是西方的豪放

21/212>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