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诗歌:谦逊的面容和汉语的道路

发布: 2012-1-26 23:07 | 作者: 邹汉明



        杨键对柔弱的事物有着一种天生的悲悯,他对弱小者的记忆总是那么强烈地直抵我们的灵魂,在杨键的作品中,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双小小的眼睛:
        
        至今我还记得在城市车灯的照耀下,
        那个小女孩无畏、天真的眼睛。
        我慌乱的心需要停留在那里,
        我整个的生活都需要那双眼睛的抚慰、引导。
            ——《致无名小女孩的一双眼睛》
        
        这首四行诗,可以归位于诗人打量事物的视觉——杨键的视觉是民间的,用的几乎是一双老牛眼的视觉——悲切,焦距集中,深情的灵魂目视。他大量地书写它们,他目光所及,独有一种“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气概。
        杨键于万物之中提取着一个个孤苦的意象,它们是:河边放牛的赤条条的小男孩、夜里的老乞丐、旅馆门前等待客人的香水姑娘、低矮房间中穷苦的一家、铁轨上捡煤炭的乡下小女孩、工厂里偷铁的邋遢妇女(试问,她为什么要偷铁?)——这些,几乎构成了杨键诗歌的国度(见《啊,国度》)。
        诗人庞培说到江南诗歌时,认为杨键是“在美学上最独立完美”的一位。庞培说的这种“完美”,大抵指的是杨键诗歌的抱负。这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在诗歌美学上,杨键有着一种复活古典诗歌的伟大抱负。他对中国文化的精研,他对中国文明的衰亡和堕落的追思,表现在这样一首诗里:
        
        他们说:
        “这把二胡的弦要扯断,
        琴身要砸碎。”
        我们就没有了琴声。
        
        他们说:
        “这棵大树要锯掉,
        主要是古树,全部要锯掉。”
        我们就没有了荫凉。
        
        他们说:
        “这个石匠要除掉,
        那个木匠也要除掉,要立即执行。”
        我们就没有了好看的石桥,
        我们就没有了好看的房子。
        
        他们说:
        “这些是圣贤的书要烧掉,
        这些文庙要毁掉,
        这些出家人要赶回家。”
        我们就没有了道德,
        我们就没有了良知。
        
        我生于崩溃的1967年,
        我注定了要以毁灭的眼光来看待一切,
        我生下来不久就生病了,
        我注定了要以生病的眼光来看待一切。
        
        看着你们都在死去,
        我注定了不能死去,
        我注定了要在废墟上开口说话,
        我注定了要推开尘封的铁门。
            ——《1967年》(2000)
        
        一九六七年正是诗人杨键出生的年份。中国人在此后的十年里,经历了自有文明以来最无耻的一个时期。《易经》、《论语》和老庄的国度消亡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崩溃了,我们没有了道德与良知——而这一切,是从扯断琴弦,锯掉大树,除掉石匠,烧毁圣贤之书,毁去文庙……开始的,“文化革命”对于文化的毁坏以至毁灭,不用说,终于结出了恶果。
        作为诗歌的《1967年》,起始的语调沉痛,悲悯,及至最后第二节,诗歌的声音发展出一腔悲愤,最后,在激越的语调中表达出一位诗人义无返顾的“绝望中的希望”。(鲁迅)重复的句子在这首诗里,是回旋在诗人心里的一段悲愤旋律的缘故,虽然,这样的方法,与这个时代新诗力拒抒情的努力并不完全相符,好在杨键的诗歌质地,自有一种令人信服的感人肺腑的力量。
        杨键诗歌的语言,是不离口语,不弃书面语,他的诗句完全合乎语法,并没有这个时代诗歌的普遍的奇技淫巧。句子硬生生折断的做法,他这里是看不到的。他甚至严格地点好每一个标点,让汉语归位到一种极为可贵的庄敬之中。
        杨键的努力在大多数诗人中已经得到了认可,在汉语的运用方面,柏桦极力推崇杨键诗歌的汉风之美,“他(杨键)诗歌中的汉语之美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另一极,那便是在和平之中注入道德良心与责任担当的强力。”[16]认为杨键“以一己之力抵抗着西方文学潮水般的对中国文学的进攻” [17],不过,此说略有夸大,事实是,对近年来翻译体诗歌的认识、警觉乃至批判,是一个普遍的潮流。
        考察杨键这十年来的创作,我完全认同柏桦的以下这个观点——“他(杨键)在表面的温静里有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英雄气概以及大悲咒式的悲悯情怀……他独一无二的歌声唱彻并扛起了二十世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切苦难。”[18]担当道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宋·张载)的写作抱负,陡然为汉诗注入了伟大的元素。
        在杨键认祖归宗的诗歌创作中,我也曾听到同行之间的另一种评价,极端者甚至认为杨键诗歌的主题无非两句话,即“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苏轼)。我本人并不赞同这种简单的指认,这使我想起我热爱的英国诗人拉金当年面临的质疑:“评价他(拉金)的作品的困难之一来自以下事实,即他对二十世纪诗歌发展的贡献多在于写更传统的、格律体的诗,这容易诱使人视之为艺术的倒退而非进步。”(詹妮丝·罗森(Janice Rossen)[19]由于杨键诗歌体式的后撤性,未来,他也会面临着与伟大的英国诗人菲利浦·拉金同样苛刻的指责。
         三
        至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汉语诗歌出于对翻译体诗歌的警觉而加快了本土化的建设,西川的《诗学中的九个问题之我见》,对“翻译语体”的论述颇详[20],西川也是比较早地认识到了汉诗西化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的诗人。不过,后来由于网络诗歌的盛行,汉诗本土化的建设有所减缓,因为新的诗人的阅读和写作,仍是以翻译体诗歌为主,其措词特色、意象、句式、篇章结构,不可能完全向着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靠拢,但话也要说回来,他们面前本来就没有强劲有力、纯粹中国气派的汉语诗歌巨人。
32/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