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石相

发布: 2016-3-11 07:40 | 作者: 熊德启



         
        我们不好意思地问李先生,这废墟看来是不好处理了,还有些什么能帮忙的?
        他说,我们这里知道的人少,也没钱,要靠别人重建目前比较困难。我让活下来的居士和僧人走了,剩下些养伤的,还有就是我们这些寺里的老人,有几间能住的房子,我们也够了。
        随后指了指周围说,这附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小孩子没地方读书。
        他虽入佛门,站姿却颇有英挺之风,说话也丝毫不是想象中的慢禅慢道,简单有力,全无拖泥带水。
        他说,帮他们,比帮我们有用。
        临走又回头说,我们这里每天做饭,如果不嫌弃就过来吃吧。
         
        我们找了片比较容易清理的空地,打算花几天时间清空了,搭建个帐篷小学。
        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起来,对教育的重视实在是高出太多,喜乐寺周边散落着几十户人家,大概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候,最担心的竟然还是子女上学。听说我们要修建帐篷小学,每日都带着孩子来看看,甚至看得我们有些心慌,怕辜负了期望。
        废墟中时不时会出现些破碎的黑瓦,上面都雕着细致的龙纹,我们问李先生,他说喜乐寺很久之前也曾香火旺盛,这些便是痕迹。
        说完又叹了口气,大概是有些无奈,或是因为念及先辈,千百年传下来的东西竟在自己这里断了线,虽然也怪不得他。
        危房上还有些完整的瓦片,我们跟李先生说,我们抽空去帮你捡下来吧,以后如果要重建,有些老物件总是好的。
        他似乎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想了想,点了点头,露出一丝勉强的笑容。
         
        空地清理完毕,恰逢某部队正在附近执行救灾任务,部队好心派出一个班来帮忙,一下午时间便用几根粗木和编织布搭出个帐篷小学,效率让我们脸红。
        部队还有别的任务,搭完了便走,我远远看见山腰上的李先生,一身僧袍,挺拔地站在风中。
        他缓缓抬手,敬了个军礼。
        恍惚之中我好似看走了眼,把这单手的军礼看成了双手的合十。
        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以前当过兵。
         
        有了帐篷小学,这一片区域便有了根,周遭的小孩也都被大人送了过来,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混坐一堂,志愿者们轮流作业,有力气的去寺庙帮忙捡瓦,需要休息的便留在帐篷小学给小孩上课。
        捡瓦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一人爬上颤巍巍的危房,挑拣完整的瓦片一片一片扔下来,下面的人再接住了进行收纳。上面的人面临着危房垮塌的危险,下面的人稍不留神便要被飞瓦割伤,不几日,大家的手上满是一道道血痕,像是割腕未遂的痕迹。
        而担着沉甸甸的瓦片上山时,心里想着若是有一日重建,这些瓦片还能回去为喜乐寺遮风挡雨,又认定是值得的。
        反倒是上课,令人意外,一帮五大三粗的志愿者们竟然得心应手。我们之中有退休的销售讲师,有国家围棋队的棋手,有狂热的历史爱好者,有开餐厅的老板,有广告公司的策划,也有如我这样能说两句英语的,课程虽然未必对升学有益,年龄不大的学生们却也因此而听了不少天南地北的奇闻异事,饶有兴趣,似乎还多过了对传统课堂的喜爱。
         
        一日课毕,大家集合去寺里吃饭。
        寺中的饭菜大部分时候都是简单的糙米和土豆,偶尔多出些茄子扁豆,上课还算能勉强应付,遇到干了一天体力活的,实是有些难以饱腹。
        李先生大概是有些不好意思,每次都说些抱歉的话,大意就是委屈各位了,但寺里确实不能动油腥。
        那天我吃完饭四处走走,走上一条小路,小路延伸到一个小院,院里摆满了佛像。
        这些佛像并不大,最高的也不过到我肩膀。它们显然本不属于这间小院,有断了手的观音,有少了耳朵的如来,也有几座相对完整的,并列排放着,再无先后高低。顶上是用竹竿搭起来的几副简单的支架,铺着防雨布,这些佛像置身其中,颇有落难之感。受灾的人要住帐篷,连受灾的佛也避免不了。
        佛像前还摆着蒲团,蒲团前有些燃尽的香灰,想必是依旧有人在此烧香礼佛,只是这场面过于奇怪,乍见之下,五味杂陈。
         
        我走近一座断手观音,观音的面容虽已不完全平整,但依旧是那副属于观音的似笑非笑的表情,只是没了右手,一下子也想不起来右手本该是怎样的姿态。
        手臂的断面参差不齐,都是石头裂开的纹理,这时我忽然发现,佛像,原本也都是石头而已。
         
        身后忽然有人说话,回头一看,是李先生,不知何时走了过来。
        他说,抢救了半个多月,就剩这些了。
        我心里不是滋味,很想问他,佛和人,谁死得更多一些?却没能问出口。
        而他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自己说起来,我们这里人不多,死得还算少,伤得比较多。
        我在寺里见过拄拐而行的居士,他们总是沉默,见到我们也只是简单地点点头,算是善意的招呼与感谢。
        李先生指了指那座断手观音,又指了指其他两尊不太完整的佛像,说,这些都是侧殿的,大殿的已经挖不出来了。
        随后不知从哪里拿出几炷香,自己点了些,分了我三炷,去佛像前插上,说话的节奏忽然慢了下来。
        他说,寺里还是要有佛,喜乐寺的佛,现在都在这里了。
        说罢便陷入了沉默,站姿依旧英挺,却不动了,看着眼前的一排佛像,像是进入了传说中的禅定。
         
        我手上捏着三炷香,若不拜佛似乎有失尊重,于是还是点了香,跪在了蒲团上。
        我不是佛教徒,却和很多人一样,对佛抱有诸多幻想。一度见佛便要一拜,祈求家人健康,祈求考试顺利,祈求爱情美满,祈求财源广进,反正这些愿望也没什么成本,万一佛祖显灵,那是占了大便宜。
        可如今跪在这些落难的佛像前,我不知该拜些什么,或许是这些佛像不再庄严,不再金身华丽,让人无法再相信它们的法力,人都死了,要佛何用?你自身尚且难保,又如何保我?
        于是瞬间失语,不知该对它们说些什么。
        断手的观音是否还能点化世人?没了耳朵的如来是否还能听闻心声?佛没了脚,是否还有人临时来抱一抱?人把佛救了出来,佛还能给人些什么?
        有人逝去,也有佛逝去,有人还在,也有佛还在,有人残缺,也有佛残缺。
        原来佛与人一样,众生皆佛,佛亦是众生。
         
        盲目地对着佛像拜了三拜,我脑海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对佛说。
        很巧,这些佛,也什么都没有对我说。
         
        从喜乐寺离开前,危房的瓦已经挑拣得差不多,一批新来的大学生志愿者也接过了我们的任务,将成为帐篷小学里学生们新的老师。
        大家纷纷给同学们上了最后一节课,毕竟有了感情,心有不舍。
        聊起最后一节课的内容,竟然惊人的相似,不论是销售讲师还是棋手,不论是广告策划还是餐厅老板,几乎都只讲了同样的一个主题:自立,自强。
        一个多月里,我们见过听过太多的故事,也遇见了太多的人,有人心怀感恩,有人全是怨恨,有人为别人尽力付出,有人把这些付出理所当然地尽数收下,有人为了别人而来,有人为了自己而来,有人善,有人恶。
        我们几乎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这些孩子的生活,定要等人们都忘记了他们,才能终于重新开始,到那时他们必须明白,那些热心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终会离去,世上从此没人会再毫无缘由地帮助你,乱世浮生,自立与自强是唯一的出路。
        残败的佛门之下,我们似乎也经历了一场修行。
         
        收拾好行囊,我又去了那间小院,手中无香,也对着佛像跪下,算是与喜乐寺话别。
        我在心里说,我走了,你保重。
        石头塑成的佛像们一动不动,一声不响。那是佛,是石头,本应有的样子。
        或因当日之感,由那天起,跪佛不拜佛。
        毕竟,对着一块石头说话,石头一定是听不见的。
        能听见的,只有自己。
         
        李先生一早就走了,去县城和一个基金会的代表谈重建计划,他说那是唯一的希望。
        我们也明白,喜乐寺就算修好了也看不见什么利益,要人掏钱相助,比找人上房捡瓦困难得多。
        没能跟他作别,众人就此离开,很多人再也没有回去过。
        古人说: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眼前这不名的山上有座不名的寺,不名的寺里有些不名的僧,面对命运的洪荒之力,几句经文算不算得上安慰?几座残佛渡不渡得了世人?
         
        一年后的夏天,我和那个在山边抽烟思念妈妈的东北小伙驾车回访了喜乐寺。
        废墟依旧是废墟,危房依旧是危房,三五僧人在山路上缓步前行,其中有两个有些跛脚,依旧沉默着。
        路边的墙上挂着一幅不起眼的横幅,上面写着:喜乐寺五十年重建计划。
        寺里人说,李先生和基金会在发展方向上没能谈拢,重建便搁置下来。本想再找两家,谁知他年初查出来重病,回乡治病,再也没回来。
        其时,四川众多知名寺庙早已翻修一新,香火延续,络绎不绝的信徒或游人依旧跪拜崭新的佛像,诉说着生活的艰难与希望。
        唯独喜乐寺,萧条如斯,我们曾经费心捡回来的龙纹黑瓦堆放在一个角落里,生满了青苔。
         
        又一年后,我在新闻上看到江南某佛教景点斥资数千万重建远在四川的喜乐寺。
        我去过那个佛教景点,一切都华丽到了极致,说句不敬的话,那简直就是佛祖的夜店。
        看到新闻,心里不是滋味,一方面我知道这间公司具备强大的商业能力,我丝毫不怀疑,在他们的运营下,喜乐寺终将重回辉煌。
        另一方面,我们曾经捡回来的黑瓦,那几座落难的佛像,是一定会被抛弃的,人们不再当它们是佛,它们终将碎裂,被抛弃在山野,成为不再被人类需要的废石。
        我们教过的孩子们会在那山野中长大,或许因为一座新的寺庙而有了更好的生活,只是当他们遇到这些石头的时候,纵使相逢应不识,不会再跪拜,也不会再说自己的愿望,只是一脚踏过。
         
        或许在观音的脸上踩出半个鞋印,再任由雨水冲刷,太阳出来晒干了,留下一道浅浅的轮廓。
        那是佛在世间走过的痕迹。
          
        石相,似有万千,又似一以贯之。
        那些现世迥异的石形,原本也是一样的,不过是这世上最初的众生。
        
        (转自   ONE|一个 阅读)  
        
        

33/3<123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