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在废墟上

发布: 2009-1-17 17:05 | 作者: 北岛



       两个小时过去了。
      
       秋天,田野上却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遍地乱石、杂草和被风追来赶去的锈斑点点的叶子。几棵弯腰曲背的老榆树,孤零零地立在田野的尽头。即使树边那片狭长的菜地也添不了多少生气,好像是偶然飘落在那儿歇歇脚的,只要一阵大风,就会被吹得无影无踪了。
      
       他又一次看了看表。他真不明白,自己在等待着什么。似乎他还没有从教授所特有的刻板的时间概念中解脱出来,还有那教室里空荡荡的岑寂、书架上的尘土和揉着烟雾的灯光在等着他。是啊,过去的时间在他手里,就像老和尚的念珠一一滚落了,它们被琢磨得发亮,在记忆的深处闪闪熠熠。如今,时间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它们和空间一样松散,凝滞,无穷无尽……怎么,在此时此地,他居然会忘掉那张遮蔽视野的红纸了吗?
      
       “老牌英国特务、反动权威王琦明天上午八时到文革会群专组报到,听候批斗,切切此令!”
      
       老实说,当他看到那张勒令的时候,是极其冷静的,冷静得像个旁观者,冷静得可怕。当时,他用脚尖拨开了一块碎砖头,双臂交叠在一起,稳稳地站在那张散发着淡淡墨香味的红纸前面,仔细地读了三遍。他甚至还以一个书法家内行的眼光,判断这字出自一个性格内向的年青人之手。奇怪的是,所有字中只有他的名字写得最有韵味,可惜被两个粗粗的黄叉破坏掉了。同时他又暗自庆幸,名字总算没倒过来写。在他看来,那样做则是一切侮辱人的行为中最甚的方式。
      
       他去掏口袋里的香烟,随手带出一张雪白的纸片,纸片忽悠忽悠地飘在地上,像只懒洋洋的白蝴蝶。他拾起来,原来是女儿小时候的照片,刚才他离家前匆忙从相册上取下来的。唉,女儿离开家差不多两个月了,她正式宣布和他断绝关系,搬到城里的学校去住。尽管如此,他依然深深爱着她。吃饭的时候,他照例在那个空空的位置上摆一副碗筷;他不准别人打扫女儿的卧室,常常关起门来,独自坐在里面发呆……他撢掉沾在照片上的尘埃,把它贴在自己微颤颤的掌心上。不知为什么,自从女儿走后,他怎么也记不起她的音容笑貌,害得他整夜苦思冥想,时常不得不半夜爬起来,打开相册,注视着女儿前不久入团时的纪念照。可是,一合上相册,影像马上就消失了。而整夜在他脑子里萦回的却是关于女儿童年的回忆。瞧吧,这浅浅的酒涡溢满的欢笑,却是被微皱眉头的困惑抵消了,好像她小小的心灵已经预感到了什么不幸。
      
       “爸爸,人为什么要照像?”
      
       “为了留个纪念。”
      
       “那为什么要留纪念呀?”
      
       “为了心,孩子。”
      
       “心是什么啊?”
      
       他无言以答了。直到今天,他仍然不知该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把照片放回口袋里,点燃一支烟,在路旁干涸的渠道上坐了下来。渠水曾和时间一起从这里流过,带着淙淙的声响,带着蜉蝣、草梗和树叶,说不定还有一两条自由自在的小鱼呢。一切都从这里流过去了,只剩下涸死的渠道。
      
       有时,人生是如此简单,只用一条细线就把那条通向未来之路截成两半,人们的选择也会简单得多,不会因草率而悔恨,也不会因畏缩而赦免。
      
       他闭上眼睛:强烈的灯光又集中在那微秃的头顶上,寒光闪闪的铅丝勒进脖颈那结实的肌肉里,吊在铅丝下端的黑色哑铃微微摇晃着,背后是一张张兴奋得发光的脸,和艳得仿佛要淌下血来的紫红色的帷幕……他看得太清楚了,并没有因牵动全身的战栗而把目光转开,他想在这位老朋友身上看清自己的结局。是的,他太了解这位剑桥的老同学了。这位六尺大汉,大学垒球联赛中轰动一时的明星之所以当夜死去,绝不是因为肉体上的痛苦,而是羞耻、悲愤!就在当时,他完全体验到了这一切。岂止是体验,是地道的身历其境。是灯光蒸烤着他的头顶,是铅丝勒进他的脖颈,是大颗大颗裹着血丝的汗水淌在他的面前……他已经死过一次,死过十次、百次、千次了!他相信,如果可能重新选择的话,这位老朋友会毫不犹豫地跨向细线的另一边,那就是体面地死去,不妥协地死去!
      
       半个月来,灼目的聚光灯一直追逐他。他躲避着,奔跑着,直到精疲力尽。可有什么用呢?灯光终于落在他的头上。他抬起头,朝太阳望去,朝那眩目的方向望去,直到眼睛被刺疼得淌下泪水。
      
       他裹紧风衣,又朝前走去。这会儿,他忽然可怜起那个抄写勒令的男孩子来,他最多不过二十岁吧。唉,这么年轻,生活才刚刚开始,就被拉进这罪恶的深渊之中。他什么时候才会觉醒,才会洗手不干呢?会后悔的。也许是在一场恶梦初醒的黑暗中,天花板上跳跃的光影暗示着往事的时候;也许是由于个人的不幸,在亲友的灵柩前泪眼模糊的时候;也许是和女友初次接吻后那炽热的、毫无意义的喃喃低语突然中断,倏忽而长久的空白需要某种真诚来填补的时候……接下来,男孩子该说些什么呢?老天爷,即使真有这样的时刻,他会安慰自己,安慰身边的姑娘的:“那时候,我还小……”
      
       刚才在校园一条僻静的小路上,他碰上了正在扫落叶的历史系主任吴孟然。这回他没有绕开,径直地走过去。吴孟然垂着头,他那曾引为自豪的白发被交叉地剃了两道深沟,乱蓬蓬的,落满了灰尘,像把降过霜的枯草。吴孟然迟疑了一下,慢慢地把目光从自己的脚尖上拉起来。
      
       “你?”吴孟然倒吸了口气,紧张地四下望了望。“走开!”
      
       “明天咱们就一样了。”
      
       “不可能,你是重点保护对象。”
      
       “保护?你这个哈佛的社会学博士。”
      
       吴孟然苦笑了一下。他像以往那样威风凛凛地用手捋了捋白发,可一触到头顶上的深沟,不禁抖了一下,把手抽回来。
      
       他们无言地相视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吴孟然长叹了口气,“你去哪儿?”
      
       “去哪儿?”他像回声似地应着,然后默默走开了。走了很远,他忽然回过头来,只见吴孟然依然站在那里,手持长笤帚,像个拖着枪的老兵。
      
       不知不觉中,他爬上一个土坡。向阳的坡面上被晒得暖洋洋的,一棵棵挺拔的小杨树簇拥着他。他忽然觉得,他就像棵断了根的老树,站在自己的孩子之中,和群山晚霞相依,与清风露水结伴。
      
       在坡顶上,他有点儿累了,伸手去掏手绢,想擦擦湿漉漉的额角。忽然,手在口袋里触到一件粗糙的东西,拉出来一看,原来是根绳子。怎么,他是来寻死的吗?死,死,死,他用不同的声调重复着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字眼,直到这个词完全失去了意义,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为止。这时,一层蓝色的薄雾罩在他眼前,整个天空晃了一下,他抓住近旁的一棵杨树。
      
       ……他第一次认识洁是在校庆的舞会上。幽暗的壁灯在旋转,拖曳着长长的光影;乐池里铜管乐器闪闪发亮,指挥那修长的怪影叠在墙上,挥舞的手臂直伸向屋顶。他感到洁的呼吸拂在自己脸上,姑娘半闭的眼帘里闪烁着捉摸不定的光点……
      
       一阵翅膀扑打树梢的声音,重又把他拉回到现实之中。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女儿都长大了,长得像她妈妈当年那样秀丽。他不禁用手摸了摸上衣口袋里的照片。
      
       “爸爸,你喜欢妈妈吗?”
      
       “喜欢。你呢?”
      
       “妈妈爱哭。”
      
       “人都有软弱的时候。”
      
       “我就不哭。”
      
       “还没轮到你哭的时候呢。”
      
       “到那时候,我也不哭。”
      
       不,孩子,你会哭的。泪水会洗刷一个人的良心,泪水会减轻痛苦的份量,使生活变得轻松一些。
      
       清风徐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这混合着秋天各种气息的空气,多少驱散了郁结在胸口那种苦涩、隐痛的感觉。他愣住了,对面,就在对面的山坡上,是一片石头的废墟。圆明园。他怎么会走到这儿来了呢?完全是无意识的。不,意识是在无意识之中,也许正是某种冥冥中的召唤,使他像个铁屑似的飞向磁场,飞向这个在阳光下闪着蓝色微光的磁场。
      
       他朝废墟走去。
      
       没有热力的太阳,已经落到远山锯齿形的边缘上,用不了多会儿工夫,就会完全消失了,去完成它另一半的旅程。意大利式的拱门把影子抛在后面,仿佛拖曳着长长的黑色裙裾。荒草瑟瑟,遮掩着某种说不出的荒凉。
      
       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中国的历史,几十年来以及上溯到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那无数的骄傲和反叛,荒淫和不义;那流成河的鲜血,堆成山的白骨;那豪华而清冷的城池、殿阁和陵墓,那映在巨大天幕上的千军万马的队伍,那断头台上血淋淋的板斧;那影子在光滑的石板上转动的日规;那堆在尘封的暗室中的线装抄本,那漫漫的午夜里悠悠的更声……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这片荒芜的废墟。然而,历史不会停留在这片废墟上,不会的,它要从这里出发,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
      
       他摸着正在冷却的石柱。完了,他想,这个显赫一时的殿堂倒塌了,崩裂下多少块石头,而他自己,就是这其中的一块。没有什么可悲叹的,在一个民族深沉的痛苦中,个人是微不足道的。
      
       他略带悲哀地眺望远山。别了,太阳,但愿你明天照临的是另一块天地。可惜我见不到了,没关系,我死了,可我的书却活着,它们没有因多年的批判而失去价值,没有,它们是需要用明天来兑现的支票。一个人的思想只要说出口,写下来,就会形成另一种生命,不会随着肉体一起被消灭掉。一个历史学家,死在自己的历史面前是无愧的,尤其当他已经对过去作出了应有的判决,并指出了明天的方向的时候。
      
        “爸爸,有人在批判你,真的吗?”
      
       “真的。”
      
       “为什么呀?”
      
       “因为我说出了真话。”
      
       “那你不会说假话吗?”
      
       “我做不到。”
      
       “要是不说话呢?”
      
       “除非死人,傻孩子。”
      
       他下了山坡,走进洼地树林里的一小片空地中,一棵金红色的黄栌树飒飒作响。积雨的水洼映出他那变了形的身影和碧蓝的天空。他点燃一支烟。手,布满青筋和寿斑的手,平静地遮住了火光,这个动作好像突然停下来,静止不动了。时间凝固住,周围的一切滞留在玻璃般平滑的水洼上。风停了,树叶不响了,连鸟儿的翅膀也停息在空中。终于,火柴掉进水洼里,冒起了一小股蓝烟。时间又开始流动,周围重新恢复了原状。此时,他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平静。
      
       他从口袋里摸出绳子,熟练地挽了个“水手结”(这是他当年去伦敦,在“女皇王冠”号邮轮上当临时水手时学的),把绳子的一端朝黄栌树叉开的枝干上抛去。他抛得那么熟练,那么准确,好像一辈子专干这行似的。
      
       一切准备停当后,他舒了口气,走到一边,把熄灭的香烟重新点着。忽然,他哆嗦了一下,烟卷差点掉在地上。在对面不远的树旁,站着个五、六岁的乡下小姑娘,好奇地瞪着大眼睛,身边放着装满青草的柳条筐。
      
       “喂!”他试探着说。
      
       小姑娘动也没动,一副毫不畏缩的样子。
      
       “你在这儿干什么?”
      
       “割草。”
      
       他为了打破这尴尬的气氛,走近两步。
      
       “叫什么名字?”
      
       “二丫。”
      
        “上学了吗?”
      
       “我妈说,这会儿乱,赶过了年再上。”
      
       “家在附近?”
      
       “那儿,”她用肮脏的小指头,朝树林东面指指。“过了菜地就是。”
      
       “你割草是喂羊吗?”
      
       “喂兔子。它们可贼了,就爱吃这儿的草。”她用小拳头擦了擦鼻子,抬起头,望着那个在空中摇晃的绳套。“大伯,您在逮鸟哇?”
      
        “逮鸟,逮一只老鸟。”
      
       “老——鸟——,”小姑娘唱歌似地念着,然后摇摇头。“没见过。”
      
       “快回家去吧,你爸爸该着急了。”
      
       “我爹死了,”她毫无表情地说。“上月初六,让村北头的二楞、栓柱他们用棍子打死了。”
      
       “为什么?”
      
       “我爹偷过生产队的西瓜。”
      
       他走过去,一把抱起孩子,冲动地把脸贴在小姑娘惊呆的脸上,大颗大颗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是几个月来他头一次落泪。咸涩的泪水滚过脸颊,滚过嘴角,滚过那装着女儿照片的上衣口袋。
      
       小姑娘吓哭了,连踢带蹬地挣脱下来,朝树林深处跑去。
      
       夜,悄悄地降临了。
      
       他久久地坐在黑暗中。
      
       忽然,他陡地站起来,坚定地朝小姑娘消失的方向走去,连头也没有回。
      
       绳套,在风中摆动着。
      
       原载 《今天》第一期  署名:石默
      
       七八年十二月八日第二稿
      
       2008.10.根据原稿校对

发表评论

seccode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