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home
p13
www25
《今天》文学杂志网络版
线
《今天》杂志今天要闻今天推荐李雾点评专辑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访谈评论


第六代
申 维

(一)

导演丁二参加完荷兰鹿特丹的电影节,勿勿忙忙地赶回老家扬州。他母亲去世了。他的电影《纸》获得了本届电影节的评委会奖,可是,这种喜悦还没有让他兴奋太久,他就收到哥哥从扬州发来的急电,他母亲因心脏病突发走啦。他本想把这个奖献给他母亲,可是,他母亲走了,走的很勿忙,赶去会他的父亲。他父亲在他13岁那年走的,以至他不太能记得父亲的模样。

在他母亲的追悼会上,他并不显出特别的悲伤,或者说,他没有让我们看出他的特别的悲伤。我想,这可能与他多年在外闯荡有关。艰苦环境磨练了他的坚毅的性格,使他具有一种铁石的心肠。他已经不那么轻易地在外人面前流露自己的感情了。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的节制,有板有眼,仿佛是早就设计好了的,像是他导演的电影中的一幕。

追悼会上,他碰见了他阔别多年的妻子小米。那天,小米穿着黑色的衣裳,脸上还蒙了黑纱。她的装束和哀悼的气氛相融洽,看上去哀哀怜怜,楚楚动人。他就觉得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应该结束夫妻之间这种不人道的行为。所以,追悼会结束后,他正式向小米提出离婚,并说这是对双方负责任。小米站在火化场的台阶上,用手轻撩起面纱,表情冷漠,当场就答应,然后头也不回地上了一辆红色的出租车。

许多年前,他还是扬州市图书馆的一个小管理员。他站在图书馆的台阶上,像现在的样子向小米求爱。那天,小米穿了一件米红色的连衣裙,脸上蒙了一块白色的面纱。她也是这样撩起面纱,不过,那时的表情要比现在生动。那时的小米是跨上一辆飞鸽牌自行车,逐渐消失于他的视野。

他觉得这一切就像一块硬币的两个面。

他在蜀岗公墓买了一方墓穴,把父亲和母亲合葬在一处。“人生只合扬州老,禅智山光好墓田。”他们分离太久了。他在墓碑上刻上了他和女儿丁小兰的名字。从前,他对女儿的关爱由他母亲承担。他在外期间,他母亲每月拿出400元工资补贴孙女,而现在,他得考虑怎样独自来承担母亲留下的这一块。他觉得自己欠母亲和女儿的确实太多。

当然,他也欠小米的,不过,法院在判决时会对此作做出一定的补偿。他对小米的内疚由于双方长期的冷漠而显得并不重要。譬如,所有的朋友打电话找他,小米只回答三个字,“不知道,”然后就搁了电话。这无形之中损害了他的形象。

他回了一趟从前的住处——新生街五号。现在,这是一家卖水果的超市。他怎么也不能把这个水果超市与他记忆中的家联系在一道。他记得从前的新生街是扬州最繁华的一条街,青石板路面,沿街全是店铺。解放前,新生街五号是盐商的住宅,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高高的门楼,齐膝高的石头门槛,拴马桩,石狮子,还有黑铁皮包裹的大门。门口有一口井,井壁上刻下深深的凹痕。院子的天井铺着大理石,两旁边摆满蜂窝煤和脚踏车。院子里拥挤着的十几家房客。

现在,他伫立故居前,只能用恍若隔世来形容。

小时候,他不爱讲话,很少发出声音,沉默着,好像他根本就不存在似的。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坐在石头门槛上看街上的行人。因为他太不显著,所以,新生街很少有人认识他。现在,只有北柳巷一个剃头匠认识他。从前,这个剃头匠每天在新生街、埂子街、参府街、南柳巷之间转,手里拎一只小木头箱。箱子里摆着剃头刀,肥皂,毛巾,梳子和小镜子。那时候,小孩子都怕剃头匠,怕刀子把头皮割破,所以,小孩子只要一见到剃头匠就四处逃避,而这时候,各家的大人就开始抓小孩子,抓住就送来剃头。

他是这群逃避的孩子中跑的最凶的。剃头匠说,丁二的耳朵特别大,长着一对招风耳。剃头时,剃头匠喜欢用刀子碰一碰他的小耳朵边子。这时,他就吓得闭紧眼睛,牙齿颤抖得咯咯地响。剃头匠对他母亲说,你家这孩子胆小,长大了干不成事,但是,可以跟着我学剃头。

他没法想象他挑着副剃头挑子是一副什么模样。

新生街是一条东西向的街。他走在街上,已经没有人能认出他来。那些旧日的景象突破眼前的格局凸现出来,模糊而又真切:绿扬旅社,糖果店,刻字社,校场浴室,煤球铺……他经过一家修钢笔的铺子,修笔人坐在门口,满头白发,眼睛夹着一块奇怪的镜片,工具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钢笔。他看到了多年前完全相似的一幕,仿佛时间停止。他一打听才知道,从前的修笔人已经过世,现在的修笔人是从前修笔人的儿子。子承父业。父子俩的长相像是一个模子铸的。

青石板的凉气爽爽地印了上来,印在足板底上,感觉亲切而又熟悉,仿佛是二十年前,他光着脚板“叭嗒、叭嗒”地裸奔在石板路上。多少年来,他似乎就这样光着脚板跑了过来,一直跑到眼前。上学的路上,石板上积了雨后的渍水。他脱了鞋袜,趟水,那凉爽爽的感觉,现在也体会到了。

他想起娟子。娟子住在他家斜对门。娟子穿着花格子衬衫,一条宽松到膝盖的短裤。她坐在齿轮车上,两只脚板控制着车笼头。他就在后边推,低伏着,手掌搭在娟子的双肩,软软的。他光着脚板,跑在齿轮车后边,脚板底拍打着青石板。娟子回过头来,甜甜的一笑。小辫子甩来甩去。小巷里回荡着他们清脆、悦耳的笑声。

娟子的父亲是个高度近视眼,戴着副眼镜,镜片一圈一圈的,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后来他拍电影时,看到摄影机的镜头,就会想起娟子父亲的眼镜。新生街的人喊娟子的父亲叫大嘘子。大嘘子修脚踏车,手艺很好,当时,隔壁邮电局的车子全由大嘘子修。

娟子长得很漂亮,一条街的孩子都愿意和她在一块玩。娟子夏天通常躺在竹椅上,他和一群孩子围在她的周围。每天吃过晚饭,他就跑到娟子家。通常是在门口学两声猫叫,然后,眼睛套在门缝往里边瞧。娟子一家四口人正坐在灯下吃晚饭。这时候,娟子就会说,哪来的猫?然后走过来给他开门。

有一回,他在门口学猫叫,可是,屋子里竟然没有动静。他就套着门缝往里瞧,他看见娟子正在堂屋里洗澡。娟子站在澡盆里,面对着他,脸上还在笑。他吓坏了,猖狂跑回家,从此他再也不敢往娟子家跑。他后来碰见娟子总是躲得远远的,像是干了一件坏事。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女人的裸体。

新生街头上,有一个小院子,院墙是用小树枝圈起来的,里边住着一个捡荒的老人。上学时,他经常看见这个老人在院子里叠纸。他从没有走进这个院子,而是伏在院子的篱笆外往里窥视。现在,这儿已经是一家发廊。门口站着一群花哩胡哨的浙江女人。

新生街的老住家们都记得26年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早上,丁二和哥哥坐在台阶上等父亲买菜回来。因为父亲回家时,总要给他和哥哥一人捎一根油条。他们等了很长时间,太阳已经照在北街的店铺,还没有看见父亲的影子,也没有看见菜篮子里的两根油条。他和哥哥失望了,这是父亲唯一的一次违约。

从那天早上,他就再也没有见到父亲。一天黄昏,从古运河里漂浮上来一具尸体。他和街坊们跑到渡江桥上看死人。桥上挤满了人,人山人海。他从人缝里挤到桥栏边上。他从桥上望下去,看见一团乌乌的东西伏在水面上,看不见脸。他觉得那个死人的身体像一个庞然大物,很不真实。后来,尸体被撑船人用竹杆打捞上岸。有人告诉他,那人是他父亲。他没有敢再看那人,而是独自跑到后街的一块空地里,伤心地哭了起来。他蹲在墙角,一直哭到天黑。

他母亲在新华书店当会计。文化局搞“一打三反”运动,把他母亲抽到红旗电影院查账。他母亲早上上班时,把他往电影院里一扔,晚上下班时,再把他从电影院里领出来。所以,那时候,他每天8小时都在电影院里度过。

其实,他看的都是一些重复放的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现在,他都能记得影片的情节,对话,动作和表情……。他重复看着这些影片,看得津津有味,从不厌倦。他对布幕上的画面,透明的胶片,光,黑白两色构造起的另一个世界充满好奇。

同一时期,60年代出生的那一拨人,王小帅也坐在电影院里,不过,他是逃票进的电影院。他有时翻墙头,有时从大人的两腿间钻进去。连云港的张元坐在港口的货包上,俯瞰码头上的露天电影。四川巫山县的章明爬在一棵树上,看着百米开外的一块小电影布幕,激动得流口水。娄晔得花上一角钱,才能走进苏州河畔的电影院。管虎在北京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蛰在墙角,瞪大眼睛望着投射在墙壁上的巴掌大的电影,望着剪接工手中的剪刀,还有剪下来的一节一节的废胶片……

第六代电影人最初接触电影,全是黑白片,同样,他们的处女作也都是黑白片。他们仿佛是在集体追忆自己的童年,或者说,实现着一种对童话世界的庄严的许诺。

除了对电影感兴趣,丁二就喜欢电影院门口贴的海报。他经常呆在小阁楼上,看一个驼背画师画海报。很快,他得到了驼背的信任。驼背画完海报后,允许他拿画笔在纸上随便画。画门口的宣传画时,驼背爬到竹梯子上,仰着脸,脖子和身体勾成弓形。他站在板凳上,给驼背递画笔、纸、颜料桶。那会儿,他觉得很风光,很自豪,觉得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宣传画是他和驼背共同的创造。他们画宣传画时,总有一群人围在四周,看驼背如何一笔一画的绘出一幅来。这样,他们就可以最先知道马上要放什么电影。驼背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对丁二母亲说,你家孩子是个画画的料,你应该送他去学画。这样,他母亲就把他送到文化宫学画画。

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拍电影,而是能给电影院画海报。

在文化宫学画时,他结交了一帮画画的朋友。他们后来形成一个小圈子,像一个文化沙龙。他们经常骑车去乡下写生,或者找模特儿。本事大一点的能找到女孩子当模特,有的女模特后来就成了他们的妻子。当时模特的收费是每小时5毛钱。他不是有本事的,又没钱,只能另外想办法。他经常去的地方是车站。因为车站的模特便宜。那时候经常有县城的人乘不上车,就在车站的长椅子上躺一夜。有人发现丁二画他们,就说,不能画,我们付不起钱。他说,我画你们不仅不收你们钱,而且还要给你们钱。那些人就觉得很奇怪,说,你可不能骗人,只要不收钱,随便怎么画都行。

“第六代”绝大多数是画画的出身,而且多数是画油画的。譬如,章明,王小帅,管虎,张元等。他们在电影画面的处理上,是中国任何一代电影人都没法比的。

丁二高中毕业后,分在荣光电池厂当工人。当时电池厂的工作环境极端恶劣,空气中飘舞着细微的粉状煤屑。一天活干下来,人的脸就像一个非洲黑人的脸,只露出两只通红的眼睛和雪白的牙齿。据说电池厂的工人都活不过五十岁。他怕的要命,见人就问,你们看我今天的脸色怎样?我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死的最早的画家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了和电影的第一次亲密的接触。88年,有一个电影摄制组来扬州。他们拍摄根据小说《好逑传》改编的电影《侠义风月传》。这部电影由两家单位合拍,有两个导演。片子拍到一半,两个导演因意见不合,分成两派。他们因为某个镜头,或人物的某个动作而争吵不休,最后,双方挥舞着用来做道具的刀子。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形势有一触接发的危险。结果,一派人马撤回了。这时,摄制组就缺美工。恰好他有一个亲戚在电视台工作,与这个摄制组有交道,就推荐他来当美工。

他刚来时,紧张的像一只兔子。摄制组有第五代导演赫国强,影星丛珊,陈述等。这些都是从前在电影上看到的人物,而现在活生生地立在他的眼前,和他在一张桌子上吃工作餐,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天。他除了担任美工,还负责保管道具和服装。女演员来找他换服装,也不回避,侧过身子就在他跟前换起来。那些日子,他像喝醉酒,晕头转向。

有一回,剧组从上海调来辆轿车送胶片。他坐在前排,导演坐在后排,一边一个女演员。车子开到半途中,后边的一个女演员伸手过来,把车内的反光镜扳向车顶。等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他发现后边的车座上中间位置很正常,可两边都潮湿了一大块。这件事让他想了很久。这就是电影?

摄制组里有个美工叫甘少诚。他们喊他老甘。这是一个影视圈内的传奇人物。他给老甘当助手。老甘是北京人,块头很大,留着长发,喜欢穿牛仔裤。他教他把皮鞋油涂在刀鞘上,涂在油纸伞上,这样,刀和伞就做旧了,像是一个老古董。老甘没有其它的爱好,就是爱喝酒。他喝过酒,喜欢把酒瓶子往窗外一扔,动作很潇洒。老甘说,他母亲要是看见他这个样子就会心疼。他母亲会把啤酒瓶子一个个收集起来卖钱。有一回,他新买了一条牛仔裤。结果老甘拿起剪刀三下五除二,把他的牛仔裤的线给拆了,裤筒子上抽出毛边。他见一条新裤子变得毛拉拉的,心里难过了半天。其实,这是当时牛仔裤最时髦的穿法。

老甘睡觉喜欢脱光,北方人都这样。从前,西园宾馆的小姐收拾房间从不敲门。有一回,恰好碰上老甘光屁股上卫生间。女服务员大叫一声,跑走了。从此。西园宾馆的服务员才养成进屋先敲门的习惯。老甘洗的衣服不喜欢晾在绳子上晒,而是往树上一摊。这个习惯是插队时养成的。

老甘说他们在学校时分成了两派:红派和黑派。红派是家庭出身好,工人家庭。黑派是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他们两派在学校时就武斗,后来插队在山沟子里还武斗,天天斗,最后没办法,只好把两派的人分开,分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知青回城,红派因为出身好,都走了,只剩他们这些黑派留了下来,没人管,没人问。冬天,天寒地冻。没有柴火取暖。他们只得十几个人挤在一个炕上。有一回下大雪,他们一连几天没东西吃,实在顶不住啦,只有昧着良心,晚上去老百姓家里偷鸡。他们把偷来的鸡,毛一拨,往雪水里一放,也没有着料,就这样烧,烧个七层熟,就狼吞虎咽地撕咬起来。他们过的是原始人的生活。黑派吃了大苦,相约将来一定要有出息。他们一个个发愤读书,多数都考上大学。现在,混得都不错。相反,红派却没什么特别长进的。老甘回京城后,分在仓库当保管员。他利用业余时间学画画……

很快,电影摄制组走了。他与电影第一次亲密的接触暂告一个段落。他又回到现实中,回到荣光电池厂扬起的尘灰中,回到他画画的小圈子中。现在,他真的觉得自己的世界太小。他母亲不忍心他在电池厂,怕他将来患肺病,就去找他父亲的同事。有的同事当上了局长。他们很同情她,就将他调到了市图书馆工作。

在图书馆,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在书架间走来走去,防止人偷书。当时,小米经常来看书。单位的同事就告诉他,说这个女的对他有好感。后来经同事介绍,他们就认识,恋爱,不久结婚,再不久就有了一个女儿。

他婚后的生活很平淡,与小米之间的关系也很正常。他们的不正常完全是因为他一念之间造成的。他的这个奇怪的念头产生在某天下班的时候。那天,他推着车子走在一群老头、老太中间。忽然,他在一个老者的脸上看见了自己。他惊诧万分,就觉得这就是明天的他。这些老头、老太在这儿工作了一辈子。他们的生活就是:从家里到图书馆,再从图书馆到家里,两点一线。一万个日子和一个日子有什么区别?永远是一种单调的重复。

他根据莱蒙托夫的诗《帆》画了一幅油画,并且把这幅画挂在卧室的墙上,这样,每天睡觉前,他就可以看着这幅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

在淡蓝色的青雾蒙蒙的大海上
有一片孤帆在闪着白光
它去远方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遗弃在故乡?

风声急急,浪涛汹涌
桅杆弯着腰发出吱吱的喘息
啊,——它既不是寻找幸福
也不是把幸福逃避!

帆下,水流比蓝天清亮
帆上,一线金色的阳光
而叛逆的帆呼唤着风暴
仿佛在暴风雨中才有着安祥!

(一)(二) (三) (四) (五)

 
p6
news
jintian journal
book series
jintian people
editorial team
selection
letter from editor
readers feedback
related links
submission
subscription
contact
p23

今天视野
| 版权声明 | 今天杂志 | 读者留言 | 投稿 | 订阅《今天》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0-2007, jinti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sp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