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陈律访谈:词语最初的体温和早期魂灵

发布: 2010-3-04 19:54 | 作者: 木朵



      
       秦观词的某种意境由此对《吸血鬼》产生了非常具体的影响,在语言、意境上都奠定了《吸血鬼》的某种气息。我更要说,秦观词中幽微、缠绵、女性、极端的阴性情感及其后期词中隐约的“鬼气”,抚育了《吸血鬼》情感的成长。
      
       事实是,秦观的情感有着相当的病态。号称“婉约之宗”“深得词心”的他,又被称为“古之伤心人”(清冯梦华语)“将身世之感一并打入艳情。”(清周济语)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着我。应该说,秦观身上的愁,总让我想起暮春,所谓“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其词看似婉约,却藏着一种率直的真性,似乎自然精魂的啼鸣。其赤子之心,“……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清冯煦语)
      
       而有关他后期词中隐约的“鬼气”,更在宋时已有所闻。
      
       据宋《五总志》云:“潭守宴客合江亭,时张才叔在座,令官妓悉歌《临江仙》。有一妓独唱两句云:“微波浑不动,冷浸一天星。”才叔称叹,索其全篇。妓以实语告之:‘贱妾夜居商人船中,邻舟一男子,遇夜色明朗,即倚樯而歌,声极凄怨。但以苦乏性灵,不能尽记。愿助以一二同列,共往记之。”太守许焉。至夕,乃与同列饮酒以待。果一男子,三叹而歌。有赵琼者,倾耳堕泪道:‘此秦七声度也。’赵善讴,少游南迁,经从一见而悦之。商人乃遣人问讯,即少游灵舟也。”
      
       我想,之所以会“遇夜色明朗,即倚樯而歌,声极凄怨”,除了秦观天性的对情执迷,坎坷的仕宦生涯对此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秦观是一个以仕途为人生根本价值的文人,他非常在乎能否进入某种体制或道统。词、赋对他而言,似乎仅是小技。宋李廌《师友谈记》中记:少游言赋之说,虽工巧如此,要之是何等文字?廌曰:“观少游之说,作赋正如填歌曲尔。”少游曰:“诚然。夫作曲,虽文章卓越,而不合于律,其声不和。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朝廷用此格以取人。而士欲合其格,不可奈何耳!”
      
       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他的老师苏东坡。后者在情感上总能保持一种开阔与旷达,更具大智慧,但修道能臻如此境界,总归少之又少。反观少游虽也写过《雨中花》(指点虚无征路,醉乘斑虬)之类的游仙词,但总不似东坡那般真洒脱,总带几分危险、寒气逼人之感,属于一种“危险的缥缈”。我之所以要谈论他对仕途的执著,是觉得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人性格中最大的罩门——其人格总不能彻底地独立于政治。儒家对他们的想象力有着一种最根本的限定。但客观地讲,儒家最终总是为专制所用的。某种程度上,儒家也是一种帝王术,是封建秩序的轴心。
      
       也可以说,由于秦观的某种天性,他一定会被自己极力想进入的体制所排斥。这种体制最终彻底毁掉了他。
      
       某种意义上,对古人而言,无论修真,还是入仕(学儒),都得勘破“情关”,要用无情来平衡有情(这似乎与西方人对“爱”的永恒性的理解——爱是救赎,形成了巨大反差。)但对秦观这样的命中注定“专主情致”(李清照语)的“情虫”而言,又怎么可能呢?对“素号薄徒”,骨子里探情源以守真性的他来说,惟一的结局,只可能是为情而死。
      
       据宋僧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秦少游南迁,宿(宫厅)庙下,登岸纵望,久之,归卧舟中,闻风声,侧枕视微波月影纵横。追绎昔常宿云老惜竹轩,见西湖月色如此,遂梦美人,自言维摩诘散花天女也。以维摩诘像来求赞,少游爱其画,默念曰:“非道子不能作此。”天女以诗戏少游曰:“不知水宿分风浦,何似秋眠惜竹轩。闻道诗词妙天下,庐山对眼可无言。”少游梦中题其像曰……
      
       上海社科院古典文学室主任徐培均先生言,少游南迁途中,梦美人而题维摩诘画像,虽是传说,但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秦观早期字)的原型。他进一步说:“游此太虚幻境,少游已人形容枯槁了。舟经潇湘时,他写了《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二词,抒远谪愁怀。到衡州后,当时的衡阳太守孔毅甫一见其人,再见其《千秋岁》词(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大为惊讶:盛年之人,为愁苦之言悲怆太甚!于是赓和其韵,作诗劝解。数日之后,少游别去,孔毅甫送出郊外,又整日相陪相送,以言语宽慰,但少游已是绝望之人,气色与平时迥异。所以,孔毅甫回来后对亲友们说:“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人世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杜鹃声里斜阳暮,可堪孤馆闭春寒。”则变而凄厉矣。对我而言,秦观就是那只啼鸣至暮春时泣血的杜鹃。也就是,死后,他跟望帝一样,成了一个不朽、忧郁的精魂。
      
       木朵,其实,我对宋词的理解,也始于秦观。宋词(婉约一派)给我的感觉是:无论状情、状物都极纤细、工笔。用情之深之细,让人觉得其情其景反有一番客观的面貌。我个人以为,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作为小令,将宋词语言、意境中的纤细、幽微表现到了极致。
      
       在这里,我们不妨稍稍停留。
      
       关于此词的成就,史上早有定论,被公认为少游小令之首:明沈际飞《草堂诗集馀续集》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吴梅《词学通论》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此等句皆思路沉着,极刻画之工,非如苏词之纵笔直书也。北宋词家以缜密之思,得遒炼之致者,惟方回与少游耳;梁启超赞“自在”一联为“奇语”;王国维《人间词话》更赞此词末句:“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对此词,我首先在意的倒不是其“深闺怨妇”的主题,而是它语言上的结构与展开。通观此词,六句四十二字中,除第一句中的“上”、第六句中的“挂”这两个动词外,其余
      
       所有诸如“漠漠”“轻”“寒”“小”“楼”“晓”“阴”“无赖”“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梦”“无边”“丝”“雨”“细”“愁”“宝”“帘”“闲”“小”“银”“钩”这三十一个字、词(另只余下“似”“似”“如” 三个虚词)有如下两个特点:
      
       A.皆为形容词与名词,且以虚词性的形容词居多,三十一个中占到了18个,且字意同质、相似;作为实词的名词占到13个,字意也同质、相似。 
      
       B.修辞效果上,占了多数的虚词性的形容词具备了名词的“实”性;作为实词的名词则具备了形容词的“虚”性,导致整体上,无论形容词、名词都有了一种阴性的,“清晰之虚词”的效果。
      
       基于这两点,这首词修辞上接下来最大的特点是,其语意的转换是在彼此同质、相似的字、词间完成的。在一个极小的空间中,秦观做到了对相似字、词的精准界定与贴身转换、契合、驻留,每个字、词都被拿捏得极妥贴,且毫不着力;换句话说,伴着这种最小语意半径内的诗意“清晰”生成,(奇异的是)每个字、词都未生成歧义,也就是并未进入时间深处的缠绕结,相反,它们都从句法的逻辑中(从时间中)脱身而出,静静地各归其位,静静地“归零”,似乎回到了词语的原初—— 一个最秘密的“空间”,“如花初胎”(清周济语)般展示了各自最真实、温柔,也是惟一的性情。(说到这里,我想岔开去说,我觉得生命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它的差异性、惟一性、不可替代性。“一”,才是多,才是最丰腴的子宫。)每个字、词,就像恋爱中的情人紧紧依偎着,融为一体,却又各自阴阳更为舒展、勃发,既非放任,亦非克制;既非实写,亦非虚写;其阴阳、虚实间的转换达到了“自在”“空灵”的境界。
      
       而此词音律上,整篇以连绵、不断循环的“o”“u”“i”三个撮呼、齐呼(阴韵)为主。平仄上,也以平声或仄声中徐缓的第三声为主,即便发仄声中第四声的,也以轻声居多。整篇音调,以后叠首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最为清亮,且最后一字韵母,是六句中惟一不用“ou” 韵的。这恰又与六句中最幽远、平缓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在音效上自成阴阳、循环。而后叠末句“宝帘闲挂小银钩”又与上叠末句“淡烟流水画屏幽”在语意、音效上遥遥呼应。细品之,声线只微微脉动于“零”与“一”(远未“生二,生三”),仅缥缈着词语最初的体温,就像细雨中宁静的湖面不停明灭着连绵的最细小的涟漪,而雨丝与雨丝的空隙更微闪着幽暗与光。这更使得这首词的语词具备了足以与其情感相称的缥缈。
      
       一句话,这首词无须意义,也无须编织,有的,只是缥缈本身,只是空濛的情与美;有的,只是缥缈的语词。“非参透了情关,不可能写出如此晶莹的句子。”(徐培均先生语)我想,这种诗意的生成,应该是心性的“纤细”与语言的“纤细”共同所致吧,也就是自然与艺术达成了高度的自觉与平衡。
      
       再作个比较,如果我们用“漠漠”“轻”这样的一对语意上同质、相近的字、词来造句;又用比如“苹果”“电池”这样的一对异质,甚至有些对立的词来造句,诗意的生成,难度上前者一定大于后者。因为前者这对,其意义的空间挨得太近;而后者,恰好属于现代诗所擅长的“异质并对立着”,相互间的转换拥有巨大的空间,怎么玩都可以。原因是,当我们把一对异质的词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毫无疑问,新意产生了(完成程度当然有不同)。但这种新意的明显局限是,它很大程度来自于对原有语意的颠覆与破坏,除了产生了与波德莱尔的忧郁所对立的“新奇”(本雅明语),实际上并未发掘出多少高于原有语意的秩序,本质上它反而是作为原有语意的阴影、变形而存在的,远谈不上摆脱,而是更深地陷入——“新奇”总是飞快地对“新奇”厌倦。其采用的方法,恰恰对立于秦观——在尊重原有语意前提下,对词语进行提升与引领,并更深返回。
      
       从这个角度讲,相对宋词,现代诗在语意转换上确实显得粗糙了些,暴力了些。有时,拥有太多的自由,只意味着那里还是混沌,真正的秩序还未发现、建立。我觉得,其实我们应在“秦观的前提下”处理“异质”,也就是在进行词语的异质转换时,尽量对词语的原有语意进行提升而不是破坏。其实,现代诗中真正完成得好的“异质转换”都有这个特点,也就是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到了与古典的兼容。
      
       还值得一说的是,这种语意转换上的差异,说明了古人与现代人对时间的理解有了巨大的差别。在古人那里,时间似乎不是束缚,而是生命本身。每个词都在时间中缓缓悠游,在时间中如鱼得水,被时间“温存”地对待着。应该说,我对“温存”一词的理解,来自江弱水先生的力作《绮语:细读清真》。在文章最后一段,他一语中的地讲明了周清真对语言的那种敬畏与深情——那“对文字的温存劲儿……”我觉得弱水先生所说的“温存”,就是“古典”,就是类比于“温柔敦厚”的“雅”;而现代人对时间,对语言总有一种暴力倾向,兰波所谓的“通感”,本质上绝不意味着对人性的解放,更像是吸毒,寻求刺激与幻觉。
      
       诗,不一定就是语言,但诗人必须要爱语言,这就是诗人的道德,也一定是诗人的前程所系。
      
       我深深觉得,文学新形式的创造与建立,不可能是通过对原有形式的破坏、否定就能完成,它一定只能是在原有平台上一点点艰难建设而至,它不仅不是对前者的否定,反而极端地依赖前者。因为文学首先是传承,其次才是创造。也可以说,在现代汉诗目前孱弱、形单影只的状况下,传承就是创造。
      
       总之,我觉得日常时间才是难度最大的时间,具有残酷真实性的时间,最少幻觉的时间,必须面对、进入、参透的时间,是所有真相的渊薮,能真正生成诗意的时间。
      
       木朵,讨论到这里,我想根据这首词的纹理来回答这封信中的其他问题。先回答最后一个:是否从来没有一首无懈可击的诗,或者说,诗不服务于无懈可击的效果,诗不是语言所造的精密仪器?我的答复是,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绝对”的诗,比如这首《浣溪沙》就是。因为它没有缺陷——过了近一千年,其技艺仍然是不可企及的。
      
       至于“无限衍义”这个问题,我想,它似乎是“清晰”的对立面。其修辞方法之一,就是直接使用“大词”,或把一个具体的词变得抽象;但与其说这就是“无限衍义”,不如说如此导致的真相是:如同一枚僵冷的茧,层层包裹之下的,只是一个意义的空洞。诗,成了一个空壳。事实上,我相信有些诗人并没真正读懂艾略特的《荒原》。
      
       我觉得,诗与其说是通过意义的“繁衍”而存在,不如说是对意义的超越与消解。(极端地说,甚至是对语言的超越与消解)我们为什么不能真正极端地让一首诗单纯些,“弱”一些,“本真”一些呢?(惟有这样,才能让复杂成为可能。)还是非得让它“层层鳞甲”“裹得越来越厚”?本质上这反而表明其对人性力量的不信任。对我而言,杜甫的《秋兴八首》才属真正的“无限衍义”——其情感、其本真(也就是意义的对立面)的复杂度涵概了整个天地经纬,语言之伟力已足以在时间深处纵横、穿透、共振、弯曲、坚直、枝桠丛生如松柏,俨然已臻自然、造化。一句话,语言已超越了语言,成了独立于天地间的精神;语言已成了“道”的肉身;
      
       消极意义上的“无限衍义”,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那纷杂繁华的面孔,面孔之下,是贫弱、单调、荒芜,是那种本雅明所揭示的“灵韵”的消失。其在修辞上使用的,是一种与这首《浣溪沙》截然对立的方法。
      
       在这首《浣溪沙》里,秦观告诉我,情,才最复杂、神秘、缥缈。我在想,他的意思是说——诗是生命。而生命最大的秘密,就在于它的差异性、惟一性、不可替代性;在于它是如此古老、清新。
      
       在《吸血鬼》中,我特别写了一个句子用来表达我对这首词铭心刻骨的感受:
      
       梦,像蛋清
      
       敷在她的脸上
      
       以此,我想勾勒出《吸血鬼》中那位卓越女性的缥缈、灵韵。
      
       我更忍不住要说的是,在宋词中,“有情”并不需要用“无情”来平衡。事实是,在宋词中,“有情”以“弱”的方式,以“等待”的方式,以“泪水”的方式,以“憔悴”的方式,以“无悔”的方式,抵达了爱与真,抵达了绝对。也就是,在宋词中,爱已抵达了永恒。那些天才的词人以一颗善感的心,洞察并极力赞美着那些给了他们生命以最大安慰的女性——那些“玉女明星”。同样柔弱的他们,其最秘密、急切的心愿就是写下一首首深情词曲,恭请她们款款吟唱。
      
       陈律
      
       2007.1.27 
 
55/5<12345

发表评论

seccode

最新更新



View My Stats